“冷水产业”助力山区早日脱贫
本报记者 吕霞 实习生 杜银转
我省贫困地区大都处在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但这些山区大部分都有丰富的冷水资源,非常适宜发展养殖鲑鳟鱼、鲟鱼、娃娃鱼等冷水性鱼类。政协甘肃省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一份很有“意思”的提案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冷水鱼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我省陇南、天水、定西和临夏、甘南等市州的贫困地区多处高海拔地区,境内大小河流密布,海拔高,落差大,山区植被较好,水质清澈,水温较低,冷水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开展鲑鳟鱼等冷水性鱼类流水养殖。如果这些贫困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达到10%,就可为贫困山区脱贫找出最佳脱贫产业。
民进甘肃省委的提案,阐述了我省贫困山区应利用“冷水产业”助力贫困山区脱贫的理由。他们提出,我省从70年代开始引进养殖虹鳟鱼,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产量逐年增加,到了2017年,冷流水养殖面积达到300余亩,产量7000多吨,我省的冷水鱼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5,因此,农业部将甘肃省水产业的发展定位在鲑鳟鱼业上,甘肃省大力发展的二十一个优势农产品也将鲑鳟鱼列为其中之一。“目前,全省14个市州除庆阳市外都有鲑鳟鱼等冷水鱼养殖。全省共有鲑鳟鱼等冷水鱼养殖场和专业户300余家,是当地农民的一项主要收入。”
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足
尽管优势明显,但我省冷水鱼养殖业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民进甘肃省委提出,冷水资源较为丰富的贫困山区陇南、天水、定西和临夏、甘南等市州,鲑鳟鱼等冷水鱼产业发展滞后,冷水资源利用低,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同时,由于我省冷水鱼养殖技术还是上世纪70年代水平,既没有科学养殖,也没有标准化生产,导致冷流水养殖单产远低于全国水平。
另外,全省冷水鱼市场开发不足。全国冷水鱼产量不到5万吨,而每年消费鲑鳟等冷水鱼多达20万吨以上,主要依赖进口,仅上海每年就要从挪威进口鲑鳟鱼1万多吨。我省则主要以本地消费为主,由于养殖产品不合消费需求,还出现卖难现象。
在政策上,农业部虽然将甘肃省水产业的发展定位在鲑鳟鱼业上,甘肃省大力发展的二十一个优势农产品也将鲑鳟鱼列为其中之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鲑鳟鱼列为地方特色产品,但是总体甘肃经济发展落后,渔业发展历史短,因此我省冷水鱼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足。
积极扶持贫困户探索发展
民进甘肃省委建议,适宜开展冷水鱼养殖的山区,大都是山清水秀旅游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应鼓励扶持贫困户开展冷水鱼养殖和休闲渔业融合,结合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统一做好规划和设计,发挥最大效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应利用当地冷水资源优势,鼓励支持有积极性的贫困户发展冷水鱼养殖,依托我省目前实施的农业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供应、服务、养殖、加工、销售专业化,建立农户+合作社+基地养殖模式。
“目前我省脱贫攻坚到了攻坚阶段,脱贫的重点到了山大沟深的山区。冷水鱼养殖生产周期短,不与农争地,集约化程度高,需要的鱼池场所建设要求条件底,山地、石地、山坡等不易农用的土地都可开发利用。因此,我省应该设立专门的发展资金,发展冷水养殖实现精准脱贫精准扶贫。”
民进甘肃省委提议,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苗种和加工销售基地。全省应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冷水鱼养殖,按目前我省产业扶贫的方式每户补助资金2万元,扶助10000户开展冷水鱼养殖。到2020年,每户实现收入6万元,实现纯收入2万元以上。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