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走进皋兰 光伏产业“照亮”脱贫路
原标题: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采访团走进皋兰
光伏产业“照亮”脱贫路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超文/图
12月16日,甘肃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媒体大型集中采访活动在兰展开,《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21家中央驻甘、香港驻甘媒体和《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9家省级媒体以及市级媒体深入皋兰县,走进农村、企业、校园等地,集中报道皋兰县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和奋斗故事。在此过程中,采访团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基层工作一线、转型发展一线,探究脱贫攻坚举措,了解城乡公交运营“皋兰模式”,见证城乡教育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皋兰县带领全县人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领域不断做出有益探索,为全市其他贫困地区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借鉴;城际公交的发展,拉近了乡村和城市的距离,也拉近了党与群众的心;不断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硬件”“软件”协调发展,促使全县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皋兰县提交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成绩单。
脱贫:产业扶贫拔除穷根
今年10月份,皋兰县如期脱贫的消息,犹如和煦春风,吹暖了全县乃至全市人民的心,那么,皋兰县为全市其他贫困地区探索了怎样的经验、又提供了哪些借鉴?带着这样的问题,采访团走进了皋兰县石洞镇豆家庄村。
2016年,皋兰县引进光伏发电产业,优先选择石洞镇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工作。这项举措给村民们带来了福音,更是给贫困户带来了福利。“啥都不用干,就可以拿到村集体光伏发电每年收益的3000元,这种好事以前都不敢想,说来说去还是党的政策好啊。”贫困户彭秀清感慨地说,她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和丈夫身体都算健康,丈夫平时在黑石镇砂厂务工,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自己平时在家照顾孩子和务农,打工和庄稼收成加在一起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主要家里有三个娃娃在上学,老大去年刚上大学,两个小的还在上初中和小学,给老大交学费让我们家紧张的很,这钱真算得上是及时雨。”
据了解,石洞镇还通过政府担保、个人贷款的模式,扶持14户贫困户每户安装6.24千瓦分户式光伏发电站,户均年收益达到8000元左右,其中,4000元用于还款,4000元农户受益。今年建成65千瓦光伏发电村级电站1座,预计年收益约达7.8万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约3.9万元,带动13户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约3000元。和彭秀清一样尝到“甜头”的还有该镇其他11个村的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家庭都面临无劳动力、无稳定收入等难题。该项目受益农户生产的电量由供电公司按市场价买入,并可连续创收20年,实现了光伏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双赢。
针对彭秀清这种因学致贫但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的家庭,豆家庄村也实行“一户一策”精准施策。主要帮扶措施包括,聘用彭秀清为村公益性岗位人员,每月补助600元;同时将2万元的产业扶贫到户资金发放给了彭秀清一家,而彭秀清一家则将这笔钱入股了鑫盛和养殖场,“当时村上动员,说这是给‘贫困户帮忙脱贫的好事’,我们家就报了名入了股。马上到年底了,我们也马上就能拿到2000元的分红了,跟着党的政策走,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彭秀清高兴地说。
石洞镇豆家庄村应当说是皋兰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2014年以来,全县共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村3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95户27838人。到2017年底,32个贫困村达到省上确定的20项退出指标,通过市级验收;贫困县退出达到省上确定的7项指标,通过省级评估验收。2018年7月初,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检查。9月29日,省政府正式批准皋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18年脱贫28户11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脱贫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交通:城乡公交惠及10万群众
用老一辈皋兰人的话来说,今天和40年前相比,交通、住房、看病、就学等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间,皋兰县城乡交通经历了集中管理到私人经营的阵痛期,再到集中经营的重生。这40年间变化之大,让皋兰县人民交口称赞。
现在,从兰州去皋兰什川梨园,乘坐皋兰县公交车只需要5元,票价比以前下降3元,而且是新能源公交车,又舒服又干净。这趟公交作为兰州皋兰县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一个缩影,正在为百姓出行带来普惠。此外,农村居民梦寐以求的在家门口坐上公交车的愿望变成现实,城乡距离的拉近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为农村群众进城购物、就业、就医等等带来了便利,使他们从封闭走向开放,进一步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格局,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2016年起皋兰县筹划建设了城乡公交系统。据了解,2016年6月,皋兰县政府与兰州市交发建集团合作,注册资金2400万元,成立皋兰公共交通服务有限公司,整合皋兰城际、城乡、城市公交,希望通过一体化发展破解城乡公共交通服务不平衡的问题。目前,皋兰县陆续开通了城际公交线路5条,城市公交线路3条,城乡公交线路11条,覆盖行政村52个,占皋兰县行政村(全县57个)的91.2%,改善了沿线10万群众的出行条件,构建起了外连“三市(区)”、内连“六镇”的城际城乡公交格局。2017年6月,皋兰县被国家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第一批创建县(区),是全国52家示范县之一,甘肃省唯一入选县。
皋兰县梨花路充电站,现在已成为皋兰公交的能源基地,为城乡公交提供了清洁能源。据工作人员介绍,纯电动公交车充电一次需要1小时,可以行驶200公里,充电桩每天可以为70辆纯电动公交车充电。据悉,皋兰县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配套建设客车站和梨花路两座充电站,率先在公交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电动客车,开启了公交“绿色环保”新时代。
城际公交的发展,拉近了乡村和城市的距离,也拉近了党与群众的心。涧沟村距离皋兰县城16公里,地势陡峭、环境恶劣,开通一趟去城里的公交是村民们期盼已久的事情,涧沟村村支部金秀兰说:“在皋兰县交通局和兰州市交通发展建设集团的积极协调下,2018年初涧沟村迎来了501城际公交。“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之后,我们干部精气神、干劲更足了,小康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人。”
教育:全县中小学旧貌换新颜
从破旧不堪的学校、走风漏气的校舍到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绿茵茵的足球场、一应俱全的各种功能室,办学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俨然是一座座美丽的花园;从仅靠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到逐渐使用投影仪,再到现在的网络教学,教学变得越来越智能;从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到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发展新征程,学生逐渐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采访团走进皋兰县魏家庄小学,了解学校40年的变迁,见证改革开放40年来皋兰县不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而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皋兰县魏家庄小学坐落于县城南部,是一所普通小学,现有学生1400名,教师78人。校长魏永生介绍说,学校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那时,学校地势低洼,有四栋土坯木结构教室,南北教室间是一个很大的操场,没什么体育设施。靠近西面教室的教导处门前,一个长方形土坯讲台,是学校大型活动集会中心。讲台东面一排简易的板报长廊,是当时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时代在发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魏家庄小学也在向前跨步发展。跨入新世纪,皋兰县政府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大,2015年,一栋崭新的教学楼在魏家庄小学拔地而起,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办公设施和学生的学习条件,彻底解决了师生们的饮水问题和上厕所之难。2011年借县城“东扩南展”发展规划,魏家庄小学进行了扩建,现在学校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达到7518平方米。
学校也积极打造景观式的学校和花园式学校,创设环境育人的氛围。如今,学校内敞亮的教育楼、崭新的硬件设施、错落有致的绿化树种,使得整个学校大气、舒适,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学校建设的“硬件”上去了,“软件”也没有落下。近年来,魏家庄小学创建了市级校园文化示范校、市级现代化学校、市级科技创新基地和市级语言文字示范校。此外,创建了兰州市特色课外活动学校、兰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兰州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省级乡村学校少年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创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特殊教育基地,兰州市爱生学校示范校、兰州市情境教育实验校。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以来,皋兰县着力推进“宽带网络提速、教学终端覆盖、优质资源建设、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建成皋兰教育云平台,稳步推进智慧课堂项目试点,中小学全部实现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全县中小学“班班通”教学终端设备学校覆盖率达100%。电子书包(移动多媒体终端教室)、录播教室、3D打印、机器人、航模设计等试点项目和特色功能室在部分学校纷纷落地生根,成为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亮点。“皋兰县教育改革发展40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我们小县也能办成大教育,穷县也能办出富教育,弱县也能办出强教育。”魏万红说。
相关新闻
- 2018-11-29“时代影像”——甘肃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展在兰开幕
- 2018-11-05兰州市直机关举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诵读比赛
- 2018-10-31兰州市直机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诵读比赛举行
- 2018-10-25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兰州市民主党派举办书画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