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一带一路” 改革创新发展 ——第二届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论坛发言摘登
筑梦“一带一路”改革创新发展——第二届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论坛发言摘登
编者按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和兰州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论坛日前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国务院参事室和天津、上海等12省区市的政府参事以及省内专家学者共16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论坛上,与会参事、专家学者围绕“最大的机遇”“改革与创新”“高质量发展”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交流,为甘肃省深度融入、全面对接“一带一路”提出了专业化、建设性、前瞻性、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为筑梦“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战略分析、发展评估和决策建议。现摘编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径
广东省政府参事雷钦礼
要实现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最关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然而,这一转变的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相当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首先,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一体,政府、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协调投资研发的科技创新动力体系。在现代社会,从事技术创新研发的机构主要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中企业是研发活动的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主要在于基础研究,而企业研发的优势在于紧贴市场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应用性研究与开发。基础研究由于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需要政府的直接投入和资助。企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应用与开发研究直接面对市场,研发成功将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通常不需要政府的直接投入和资助。而随着基础研究的突破,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产业就会出现,并伴随着会出现大量新兴产业领域的小企业,这些新兴小企业的成长通常需要资本市场诸如风险投资之类力量的扶持。显然,市场需要什么、哪种新产品会更适合市场的需要,哪种技术和哪些技术组合更有市场前景,企业比政府更清楚,所以企业选择什么技术进行研发、研发的方向是什么应当由企业自主选择。但是,为了支持新兴产业的成长和传统产业使用新兴技术转型升级,政府也可以设立一定的技术创新引导基金,引导和鼓励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对技术创新研发的投资。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鼓励和激励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研发的制度体系,为社会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技术研发不重视,投入很少,尽管近年来党中央大力提倡创新发展,但是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很少。与西方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每年的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都在10%以上、甚至20%以上的情形相比,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都非常低,绝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支出都不足2%,并且还有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任何研发活动,也没有研发人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体制缺乏鼓励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的机制和社会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国的企业税制结构抑制技术创新研发活动。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税制改革,构建出一个能够激励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研发的制度环境。
第三,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治和产权保护,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做好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要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品质好、质量高,不仅需要制订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而且还需要有严格的监管和执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制订完善,各种产品的质量标准也都设立,但是长期以来却存在监管不足,执法不严的问题,以致市场上假冒伪劣充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发。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将诸多事前审批取消后,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力量,做好事中事后监管。
推进西部农业品牌化
四川省政府参事刘宇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刘可
品牌农业是通过取得相关质量认证,取得相应商标,通过提高市场认知度,在消费者中具有良好口碑的农业类产品,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由于品牌农业具有质量和安全健康保证,按照量化标准进行生产与加工,通过筛选包装和初加工提升产品价值,以适度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这样的农业必然是质量农业,更是西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西部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很多农产品有特色而无品牌,地方特色多,地标品牌少,致使众多农产品价格严重地背离其价值,好产品未卖到好价钱。聚力品牌农业,加快西部农业品牌化发展刻不容缓。
加快实施西部农业品牌化战略,以品牌化提升农产品质量。从各省区市实际出发,加快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工程建设,加强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做强做大一批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创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知名品牌保护区。
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用规模化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在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农产品标准化”项目,从规模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产业化经营、信息化应用的基本要求出发,着力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立具有西部特色和各省区市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农业生产规模化带动西部农产品标准化。
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大企业支撑大品牌”策略,用完善的品牌体系支撑西部品牌农业发展。支持企业依法开展驰名商标认证和保护,培育一批农业企业和农产品成为国家品牌、西部品牌和省(区、市)级品牌,全力打造国内外驰(著)名商标,不断提升西部农产品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知名度。注重发挥西部地标优势,加强各省区市现有地标产品应用,培育创新新地标,注重西部农产品商品化和知识产权化,加强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支持扶持在西部各农业(电商)产业园区建立土特产主要食品“共享制造”车间,搭建共享车间在线使用信息平台,提供小微企业精准租用,获取SC认证码。
强化品牌农产品监管,提升西部农产品的品牌信誉。加大农产品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鼓励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示范引导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识使用,把“三品一标”和公益性、区域性集体商标标识的品牌农产品全部纳入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对线上产品严格执行国家生产流通标准或地方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执行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和引导,确保西部农产品品牌化健康发展。
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西北地区发展
陕西省政府参事周新生
尽管西北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但与西南地区相比,分化现象明显。近10年来,西北地区经济年均增长11.3%,低于西南地区0.8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些年经济下行,西南地区以重庆为代表的多数省份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而西北诸省份均回落至一位数中速增长。
随着东部地区经济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回暖,东部地区2016年和2017年的经济增速普遍与西北省份的增速接近,有些甚至超过西北有些省份,例如,2016年江苏和福建的增速均高于陕西,而浙江、广东比陕西的增速仅低0.1个百分点,山东的增速与陕西、新疆、甘肃持平。2017年,浙江的增速仅低于陕西0.2个百分点。很显然,东部各省份本身的经济体量大,加有与西北相当的经济增速,随着时间推移,两者的经济发展差距一定会进一步拉大。
2017年2月28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也显示出西北地区发展与西南地区分化,与东部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态势。该报告将竞争力按照上中下游区进行排序,上游区依次为,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福建、湖北、河南;中游区为重庆、安徽、四川、辽宁、湖南、河北、江西、内蒙古、吉林;下游区为陕西、海南、广西、山西、贵州、黑龙江、新疆、宁夏、云南、青海、甘肃、西藏。
西北地区发展与西南和东部地区分化与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面临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转型发展压力较大。二是县域经济不强、民营经济发展缓慢。三是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四是经济外向度偏低。五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一些地方人才流出现象严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西北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通道,以及重要的支点和桥头堡区域,西北地区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事关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水平。西北地区能源资源富集,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及天山北坡等区域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可以说,西北地区有基础、有潜力、有意愿、有能力加快发展。当下,西北地区缩小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人民群众富裕的压力日益增大,需要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采取有力措施支持西北地区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李润强
“一带一路”倡议,让甘肃从开放的后方变为开放的前沿。甘肃要进一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这个最大机遇,破解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步伐。
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研究力量,进一步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框架、合作领域、合作重点、合作机制、沿线国家、相关国家、六大国际经济走廊等研究,以便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加主动更加准确对接,做到走出去顺利,引进来必要。
补短板强弱项,扩大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面。甘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制约性瓶颈是公路网、铁路网、航路网、管路网、互联网、能源网、物流网等“七张网”。一方面要借助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区位优势,建设向西开放的战略通道;另一方面,要依托兰渝、渝桂铁路,合作共建南向通道,进一步加强对东南亚国家的开放发展,构建起我省东南西北全方位开放格局。
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夯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实体经济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必须振兴实体经济。一要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更好地激活实体经济发展的活力。二要继续扶持培育大型骨干企业上市融资,增强创新能力,优化法人结构,细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市场。三要重视孵化培育扶持中小微企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格局,更大限度地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破解甘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难点。装备制造业是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最基础的条件和动力。一要促进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军民融合,加快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在重点方面关键环节上取得变革性的突破和进展,催生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大力提升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二要对高精尖的装备制造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打造品牌、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三要对特色装备制造业要不断增加产量、开发新产品、形成系列产品、培育精品和品牌、开发国内外市场。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现代特色农业走出去。甘肃是特色农业大省,也是高原夏菜生产大省。要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谋划现代农业布局,优化特色产业种植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要在提升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撬动大农业格局形成,发挥特色农业大省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
肩负“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的国家使命,打造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平台。甘肃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等三大国家级文化战略平台。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三大“国字号”文化战略平台,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将甘肃建设成文化向西开放的前沿,打造“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文化里程碑。
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甘肃省政府参事刘举科
甘肃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任务异常繁重。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像甘肃这样经济发展任务重、生态保护压力大的地方,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既是当前国家生态安全建设需要,又是甘肃省生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要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四屏一廊”生态安全屏障:即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等“四屏一廊”工程。要统筹推进全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成立“水资源”专门工作委员会,系统地研究提出解决我省水资源短缺的治本之策。要以种草种树、防风治沙、矿山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程为抓手,科学规划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治理。
构建现代生态经济体系。2018年2月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实施包括了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和先进制造产业等十大重点工程。在发展布局上,将按照不同区域特点,建设中部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南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这是我们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作战图和施工图,是指导甘肃省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实现绿色发展崛起的纲领性文件。要以《规划》为抓手,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走具有甘肃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发展崛起。
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优化城镇布局,做大中心城市,做强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今年,国务院批复了《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兰州—西宁城市群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人口和城镇相对比较密集,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在维护我国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通过以点带线、由线到面的方式,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加快兰州、白银、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重点打造兰西城镇发展带,带动周边节点城镇。
构建“1+N”大旅游产业融合体系
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田学功白发武
当前,旅游业已从观光旅游过渡到休闲旅游的新阶段,融合发展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延伸链条、拓展空间,走“旅游+”的开放融合发展之路,积极培育出奇制胜、后发赶超的新引擎和新动能,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提升甘肃旅游整体吸引力。
让“旅游+文化”创意融合。依托我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着力在提升文化旅游景区品质、推进文物古迹活化、实现文化演艺常态演出等方面对现有文化旅游业态、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丰富景区参与互动项目,打造高端体验产品,开发再现、活化、衍生系列主题旅游产品,让文物“动”起来、经典“活”起来、传统“走”出来,拉动旅游消费。借鉴近几年《敦煌盛典》《又见敦煌》《丝路花雨》等剧目陆续在敦煌实现常态化演出的成功经验,在省内兰州等地,因地制宜重点打造敦煌系列、黄河系列、民俗系列等实景演艺项目,实现驻场演出常态化,提升文化旅游的增加值。
让“旅游+交通”先行一步。全面提升旅游交通基础条件和保障能力。抢抓宝兰高铁、兰渝铁路开启甘肃旅游高铁新时代机遇,不断提升已开行省内外品牌旅游列车的品质,丰富特色化、个性化服务,打造最美的移动风景;积极拓展优化我省主要客源市场航线航班,配套完善连接景区道路,构建便捷舒适的“快旅漫游”旅游交通网络,将省内一些铁路、公路沿线打造成最美的旅游环线、最美的景观廊道。
让“旅游+农业”惠民富农。我省作为中华农耕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乡村振兴对我省的特殊重要性以及旅游扶贫在我省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我们应当比别的省更加重视也更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新时期居民休闲度假旅游消费的重要方式,市场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力抓手,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握乡村振兴的实施重点,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的目的,形成城乡互促互动、主客和谐共赢的良好局面。
让“旅游+智慧”插翅腾飞。面对旅游大众化、散客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依靠互联网技术,打造甘肃旅游升级版。加快推进甘肃智慧旅游建设,全面提升“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的功能,不断完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智慧旅游营销体系、智慧旅游服务体系,真正让甘肃旅游插上“智慧信息”的翅膀,助推我省旅游实现弯道超车。
让“旅游+体育”激情绽放。丝绸之路联通亚欧,绵延万里,一路沿线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特别是千里河西走廊,有巍峨的祁连雪峰,一望无垠的大漠戈壁,横亘万里的明汉长城,水草丰美的塞上绿洲,可以说,这里是世界上少有的自驾和户外旅游天堂。目前,酒泉“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张掖汽车拉力赛、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户外体育赛事活动已实现与旅游深度融合,成为流动的景点、移动的景区,成为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我省已建成28处自驾营地,自驾游配套服务体系正不断完善。要不断放大户外、体育旅游活动的溢出效应,就应立足河西走廊辽阔壮美的地形地貌,着力打造系列户外旅游新产品,并持续培育成游客心灵成长和户外拓展励志的知名体育旅游品牌,着力将其打造成一条世界顶级自驾游线路,有力带动甘肃户外旅游蓬勃发展。
让“旅游+工业”重焕生机。工业发展史,往往见证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工业遗产资源也因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而产生独特的吸引力,工业旅游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发展成重要旅游项目。我省工业旅游资源丰富,工矿城市正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要借鉴国内重工业城市及我省金昌市发展旅游的经验,重点依托玉门油田、钢城嘉峪关、镍都金昌、铜城白银、酒泉航天城等工业科技重地,建设一批工业旅游区和示范基地,让游客可以进厂入区,亲身体验制造制作工艺和大工业生产线,现场感受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的无穷奥秘,努力把工业科技旅游打造成我省旅游市场的新热点。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