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敦煌文博会“搭台” 推介地区文化名人
人民网兰州10月2日电(牟健)日前,甘肃省定西市在第三届敦煌文博会甘肃文化发展成果发布会上发布五年文化发展成果,在敦煌文博会“搭建”的文化交流平台上,定西市委常委、副市长朱自浩做了题为《翰墨飘香处洮渭活水来》的文化成果发布,并为三位当地文化名人进行推介,成为当日文化成果发布会亮点,受到各方好评。
“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朱自浩说,“所以,我想通过定西的三位普通而典型的文化人物为大家介绍全市文化情况。”
李亚斌,被誉为“西北花儿王子”,曾在西北五省花儿大赛中获得银奖。他演唱的是广泛流传于岷县一带的洮岷花儿,岷县二郎山花儿会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定西的七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
朱自浩表示,除此之外,定西还有人神共处的青苗会、藏羌风韵的巴当舞、独具一格的定西剪纸、广为传唱的通渭小曲、精雕细刻的洮砚、古老传承的皮影戏等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49个省级非遗项目。定西虽然没有令人瞩目的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但深藏于民间民俗中的非遗文化资源却不可谓不丰厚、不可谓不悠久。近五年来,定西在非遗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多措并举,取得了丰硕成果。
崔双胜,定西农民书法家。来自通渭县的他自幼练习书法,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民书法家。
朱自浩表示,"扶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提起毛笔是书画写家”是书画艺术“通渭现象”的真实写照。在10万多户人的通渭县,有超过1万人从事书画创作。在通渭,“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在通渭,“锄含云水笔含墨,种罢梯田耕砚田”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在通渭,西北最大的县级书画创作、交流、交易基地逐渐形成。
五年来,定西着力打造书画园区和书画采风创作基地超过50个,发展中书协中美协、省书协省美协会员千余名,全市画廊超过1000家,书画装裱店超过300家,年经销书画作品10万余件,交易额超过20亿元。书画艺术在扶贫扶志扶智、滋养乡风民俗、实施乡村振兴、坚定文化自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景爱琴,定西剪纸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创立的艺梅剪纸公司作为全省仅有的2家企业之一,刚刚入选2018年度全国文化产业双创扶持计划。她的剪纸已经初具产业化规模,成功注册了“奶奶窗花”和“奶奶老窗花”两个品牌商标,开创了“非遗+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探索出面向省外市场线上线下的立体化销售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依托丰厚的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子。
与此同时,朱自浩向大家介绍了近年来定西市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情况。据介绍。根据《定西市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意见》,定西市充分挖掘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书画艺术、红色文化、中医药和马铃薯文化等独特资源,着力打造“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文化旅游品牌。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相继实施,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相继建成,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有序推进,一批文化旅游产业主体培育成长,一批文化旅游节会成功举办。定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
当日,在定西市文化成果发布会上,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青充分肯定定西发布策划精心,形式灵活,创意点多,既发布了文化发展成果,又推介了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及特色文化。
许多参会嘉宾也纷纷表示,定西的发布内容丰富,趣味性强,重点突出,定西特色鲜明,既有独特的非遗和书画文化,又有个性鲜明的文化产业,特别是主讲人以自己主讲与请出三个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展示展演来推出三件事、进而引出三类特色文化相互动的方式发布,形式新颖,让人印象深刻。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