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河畔著深绿 推窗一展好山水——特色精品小城镇建设让兰州市红古区群众出门即赏景
原标题:湟水河畔著深绿推窗一展好山水特色精品小城镇建设让红古群众出门即赏景
海石广场绿色满溢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走进红古海石湾的大街小巷,一幅幅青草碧树满画屏、曲径幽廊探深绿的美景令人心头舒展。
“这两年来,海石湾的变化太大了。马路宽了,高楼多了,环境越来越美了。每天户外二胡奏一曲,心情越来越舒畅,越活越年轻喽。”退休干部李有仁老人乐呵呵地打趣说。他在海石湾生活了几十年,见证了红古由贫困落后的偏远小镇一步步嬗变成为兰西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
每天清晨,与李老一起晨练的十几位老人,九点钟聚首华龙北广场,在绿树掩映的亭台楼阁间一起唱歌、跳舞、演奏乐器,安度晚年生活,日子过得甭提有多逍遥。
红古区是兰州市的远郊区,是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化石出土的地方,也是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该区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战略思想,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突出特点、打造亮点,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该区坚持“增绿量、建精品、强管理、创特色”,大力实施园林绿化、生态修复、市容市貌、市政建设各项城市环境提升工程。
◆精心建设
让城市生态宜居让绿色溢满城市
9月26日,记者了解到,红古区紧扣“美丽红古”“生态红古”建设总要求,紧紧围绕“创建园林城市”高起点编制规划,大气力狠抓落实,严格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城市道路绿化,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特色小游园绿化、广场公园改造提升、窑街沉陷区治理、生态村镇建设等绿化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以广场、公园为核心轴,辐射窑街、川区两侧的绿化景观带,居住环境得到彻底改观。
红古区园林局工作人员介绍说,海石湾城区以城市主干道路网为骨架,实施中和路、大通路等11条道路的改造提升和绿化景观提质工程,“一路一品味,一路一模式”建成绿化长廊。单位积极加大公共绿地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单位园林绿地进行改造提升,同时积极推广建筑物屋顶、阳台、墙面、坡面等立体绿化,扩展城市绿化总量,城市主次干道、支路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4.4%,道路绿化面积达4.92公顷,人均道路面积14平方米,全区园林式居住小区已有22家,花园式单位1家,绿化先进单位9家,完成立体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开展坡面绿化9400平方米。
截至目前,红古区已建成绿地总面积414.49公顷,绿化覆盖面积478.16公顷,绿地率达到31.9%,绿化覆盖率达到36.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1.3平方米。建成海石湾公园、海石广场、窑街沉陷区小游园等绿地公园和广场17个,这些绿地公园的建成大大提高了红古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红古区还积极加大生产绿地建设。鼓励和引导发展苗圃,发展壮大苗木基地,扩大城市苗木供给。
◆精细管理
让生活和谐有序让人民活力幸福
站在海石湾花庄路举目北望,北山公园门前松柏苍翠、亭台婀娜,小桥流水,让人不禁陶醉;徜徉红古城乡,处处似江南美景,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绿韵飞扬,令人心驰神往……
近年来,红古区着力打造现代卫星城区和特色精品小城镇,在狠抓各项建设的同时,紧紧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积极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模式,让广大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为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提升城市品位,创造宜居生活环境,红古区紧密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不断提升精细化水平,通过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补充管理短板,加大执法力度,综合各方力量,严格按照“净、明、齐、治、美、和”6字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监督有力、科学规范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有序推进城市管理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有效改善了城市面貌,大力提升了文明程度。
在一个“净”字上做文章,该区配套完善城区环卫基础设施,完好率达到95%以上;主次干道、公共场所保洁及时、到位,清扫率达到100%;城区出入口、背街小巷无卫生死角,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辖区“二次扬尘”整治效果明显,运输车辆无遗撒、城区落实洒水抑尘,空气质量明显提高。
围绕一个“明”字下功夫,该区规范城区市容。户外广告、临街橱窗、牌匾、门头广告设置管理规范、整齐统一、美观大方;无乱贴乱画、乱发乱派、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等现象,店铺做到明亮可见。辖区所有建筑工地全部落实围挡作业、环境整洁、文明施工的要求。
讲究一个“齐”字见实效,促城区店铺规范有序。该区制订主次干道、重点街巷和步行街等严格落实座店经营,各类店铺不得擅自张贴橱窗广告,门外不得随意堆放扫把、簸箕、拖把等杂物;主干道无占道经营行为,次干道应季果蔬等临时摊点按要求规范摆放,其余临时摊点一律入市经营。
紧扣一个“治”字不放松,监管治理城区违建。违法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顽疾,该区对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违法建设易发多发地区,始终保持高压监管态势,实行“5+2”、“白+黑”巡查监管模式,确保违法建设“零增量”,同时,做好对存量违法建设的逐步消化拆除工作。
突出一个“美”字来提升,促城区面貌优美舒适。该区稳步推进城区街巷改造提升工作,对城区主干道和小街巷、步行街、广场等地进行特色鲜明、风格协调的改造提升,逐步建成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并重的城市,突显管理规范、有序的大市容环境。
牢固一个“和”字强根本,城市管理工作是服务与执法的综合体,更是矛盾体,该区通过执法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实现由管制型执法向服务型执法转变,实行“首违免罚制”,做到惩教结合、以教为主,杜绝以罚代管、只罚不管现象。同时,大力宣传城市管理工作,取得广大市民的理解与支持,不断提升市民环境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
秋染的红古美如画卷,树木葱郁,花草玲珑,公园幽静,曲径回廊,百米一景,市民出门即赏景,推窗即见绿,欢声笑语、喜笑颜开。相信,不久的将来,红古更将好似一颗璀璨明珠,放射耀眼光芒闪耀在兰西经济发展带上。
◆精致兰州·观察
精细化管理如何才能发挥长效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保障城市健康运行的任务日益繁重,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城市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这要求城市管理和服务不断的细化精准化。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当今,城市居民数量急剧增长,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如何保持精细化精准化服务的长效,深化精细化管理常态化,需要认真思考,扎实落实。
红古区开了几个“药方”,其一,强化市容秩序管理,将专项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实施街长制管理模式,深入开展占道经营、道路开挖、乱堆乱放等专项整治,合理设置便民摊点,解决川区农民应急瓜果卖难问题,全面清理非法占道经营和店外经营。坚持错时管理,提高巡查管理频率,使城区秩序保持较高水平。
其二,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努力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给居民更大空间参与自治,处理好自身事务,让居民对社区形成归属感、认同感。
其三,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强化宣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在优化城管工作氛围上尝试新探索落实新举措,坚持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作为提升城市管理的立足点,实现城市管理与市民的有效互动。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强对城管工作中市民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的宣传,让广大市民更加了解、理解和支持城管工作。
◆精致兰州·记者手记
群众城管意识应与城市建设进程相匹配
近年来,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落实,红古区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管理也越来越精细化,在各项建设紧锣密鼓推进的过程中,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
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不断加紧推进,但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记者走访了解到,该区属地管理的原则还未真正落实,部分镇街的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在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方面,落实“属地化”管理不够,环境治理方面缺乏“一以贯之”的有效手段,存在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问题。城市管理工作突击整治状态仍未改变,部分责任部门往往以突击性的整治来弥补长效性、持续性管理的不足,个别单位在环境治理中认为本单位只是重在参与,缺乏以身作则的“主人翁”精神。群众的城管意识还跟不上城市化进程,部分市民缺乏相应的城市文明意识和环境卫生意识。这些问题得以解决之日,必将推进红古区生态环境更臻完善。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旭永特约记者王双秀文/图
相关新闻
- 2015-01-13兰州市红古区全力打造特色精品小城镇
- 2012-07-27兰州要打造8条旅游精品线路6个特色旅游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