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吃苦教育”不可缺
原标题:【看法】“吃苦教育”不可缺
农民家里怎么烧饭?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那里的生活条件真的很苦吗?对于城里的孩子而言,农村的生活非常陌生。今年暑假,不少南京的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到农村“吃苦”,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生活。家长普遍反映,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练了孩子们的意志,让孩子们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据《南京日报》)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并且在教育孩子上表现出“四过度”,即“过度宠爱、过度保护、过度照顾、过度期望”。凡此种种,导致很多孩子因为“温室效应”,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可见,不愿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归根结底仍在于父母。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长大之后,自然就会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学习成绩好比什么都强。这种想法,其实极不足取。事实证明,吃苦耐劳的精神,绝非先天形成,而是后天培养、自我锻炼的结果。吃苦教育的缺失,如果不能及时补正,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曾经说过:“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从孩子的成长规律看,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家长应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艰难困苦和曲折坎坷,在人生的基础阶段,给孩子开设吃苦教育这堂课,能磨砺他们的德行品质、升华他们的人生境界、增强他们的生活本领。
当然,对孩子的吃苦教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它不是“走秀”式的生活体验,也不是给孩子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将“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锤炼他们的意志和品格。如此,孩子长大以后,才能更好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自主创造美好的生活。(祝建波)
相关新闻
- 2018-08-22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将同步招生 试点普通高中分流教育
- 2018-08-22甘肃省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将同步招生 试点普通高中分流教育
- 2018-08-21榆中县职业教育中心电子商务教室设备政府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 2018-08-21兰州中小学生本周末开学报名 教育主管部门:严查违规行为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