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脱贫攻坚

【中央媒体看甘肃】一项项投入帮扶 一户户盯住脱贫——临夏回族自治州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18-06-26 19:0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靳佩佩

  原标题:中央媒体看甘肃一项项投入帮扶一户户盯住脱贫——临夏回族自治州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临夏州积石山县建设的刘集乡肖家村沙地湾社联户养殖小区。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临夏州临夏县新集镇杨坪村做鞋大户杨迎吉的布鞋作坊带动周边30多户农民增收。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今年,随着《临夏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出台,临夏今后3年脱贫攻坚的总抓手、任务书、路线图也随之确定。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自然环境严酷,干旱缺水,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滞后。经过多年努力,2017年,全州贫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29.94万人减少到26.0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03%下降到14.82%。

  临夏州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他们将充分发挥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农村基层组织、帮扶工作队、东西协作、社会帮扶、能人大户、贫困群众7个体系的作用,把贫困户一户一户盯住,把帮扶项目和帮扶责任落实,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

  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山梁沟峁间,产业种子悄然发芽

  在村里的布鞋作坊当了六七年的临时工,今年3月份开始,王玉霞有了自己的上鞋机和缝纫机,她的时间也因此更加自由,每个月的收入从以前的1200元左右增加到了2000元。

  王玉霞住在临夏州临夏县新集镇杨坪村,家庭贫困,一家6口人的收入主要依靠丈夫外出务工和她在村里的布鞋作坊干零活。几年下来,王玉霞做布鞋的手艺越来越好。今年3月份,当乡镇干部告诉她,可以扶持她5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王玉霞毫不犹豫地用这笔钱买了上鞋机和缝纫机。自从有了做鞋机器,王玉霞已经可以定期向做鞋大户稳定提供鞋帮、鞋底等部件。

  同村的做鞋大户杨迎吉就是王玉霞的固定客户,他每年销售布鞋2万多双,为他做活儿的30多户村民中,有一半以上是贫困户。“基本上都是农村留守妇女,大家闲了的时候来我这儿纳鞋底、做鞋帮,每人每年可以挣到5000元左右。”

  近年来,临夏县按照“小产品、大市场”的发展理念,通过兴办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组织开展培训、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成立研发中心等举措大力发展布鞋产业。全县布鞋企业和加工户遍及25个乡镇,有加工企业28家,加工大户814户,从业人员达1.8万人,其中贫困户占80%左右。

  让富民产业遍地开花,是临夏州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重点和核心。为此,临夏州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劳务输转、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富民增收产业,并确定打造旅游、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劳务“三个百亿产业”。2017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别增长44%和47.6%,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业产值、劳务综合收入分别增长7%和8.8%。

  近年来以地膜玉米为主的旱作农业发展迅速。临夏州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说,在市场上玉米产量过剩的情况下,临夏州大力推进“粮改饲”工作,去年种植饲草玉米9.9万亩,对玉米秸秆进行全贮、青贮、黄贮或草粉加工达143.9万吨,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4%,高于全省62%的平均水平,优化了种植、养殖结构,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来了”,高山与大海欣然牵手

  “厦门飞兰州,开车到临夏……临夏厦门是一家。”最近,一首名叫《临夏临夏,我来了》的歌曲在厦门市的大学生中传唱,这是写给前往临夏支教的厦门人的歌。

  自2010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厦门与临夏两地建立东西协作关系以来,每年都有党员干部、企业员工、医疗人员等一批又一批厦门人来到临夏。

  王传国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厦门市海沧区政府办干部。去年4月,王传国来到临夏积石山县,挂职县扶贫办副主任。一年多来,协调资金,对接项目,落实产业,协调劳务输出……王传国忙个不停,跑遍了积石山所有的乡镇。

  王传国和同事们的苦没有白吃。2017年,在海沧区与积石山县组织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过去三年以道路、桥梁等单一性基础设施项目为主向富民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多元化帮扶协作项目的成功拓展。

  记者了解到,2017年,厦门市财政支持、社会帮扶、企业投资三管齐下,全面加大帮扶临夏力度,共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6478亿元、社会捐赠2389.9万元、国有企业产业投资资金1.82亿元,三类资金总额达3.7067亿元。同时,厦门组织街道乡镇、村民社区、企业结对帮扶临夏州51个乡镇和122个深度贫困村。

  一方面是资金、项目的投入,另一方面,厦门还组织临夏特产和劳务走出去。临夏州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全州开展帮扶培训5537人,向厦门有组织输转劳务2331人。

  今年以来,海沧区按照“积石所需,海沧所能”的原则,继续精准聚焦积石山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王传国告诉记者,2018年第一批拟投入资金1900万元,将在电商产业、贫困村的村级光伏发电、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扶贫车间建设、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领域打造一批帮扶项目。

  内心深处,脱贫动力盎然生发

  2016年3月,积石山县第一次“两户见面会”在肖家村举行,离肖家村不远的阳洼村村民韩明福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脱贫经历:他之前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参加了帮扶企业金川集团公司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掌握了电焊技术。随后一年多,他不仅靠电焊手艺在四川一个工地上务工脱贫,还凭借过硬的本领赢得了施工单位的信任,承揽一个小型工程的电焊业务,组建起自己的施工队,成为经营者。

  韩明福的脱贫故事,让不少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山沟的人只要有手艺,也能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以前就是守着几亩地,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去外面能挣到钱,所以不想学技术。”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村党支部书记肖继元告诉记者,从那以后,村里的培训会再也不需要动员,大家伙儿都特别积极地参加。

  临夏州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在全州推广积石山县“两户见面会”等经验做法,并采取菜单式、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让群众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帮扶项目,提高积极性和参与度。

  近几年,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苏黑村村民杨白克力一直在外闯荡,他带着妻儿在甘肃酒泉租用当地农民的养殖圈舍养羊。“那边交通方便,饲草成本低,效益更好。”经过几年发展,杨白克力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十几只羊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只,杨白克力说:“靠政府扶持的产业发展资金和贷款,明年扩大到500只,我脱贫就没什么问题了。”

  去年下半年,杨白克力把养殖场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回到了村里。“村里硬化道路,我作为村民小组组长,要挑起担子来。”看着村里的面貌一天天发生变化,杨白克力脱贫的信心更足了,“国家对扶贫投入这么大,等修好了路,发展起了产业,我们也不用在外面漂泊了。”

  确保质量,脱贫之后继续帮扶

  今年年底实现脱贫,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苏黑村的杨胜明心里已经有了底。

  “我是这样计划的,用厦门市帮扶的1万元资金和县里的1万元以奖代补产业养4头牛,年底争取出栏1头肉牛。”杨胜明说,前段时间,出栏了20只羊,有3000元的纯收入。到年底,仅养殖这一项就能有6000元的纯收入;儿子外出打工,一年下来能有1万元的纯收入。

  这几年,在政府的帮扶下,杨胜明的四口之家陆续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1.6万元的纯收入足以让他脱贫。在杨胜明的家里,记者看到了一份“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帮扶计划”,在脱贫后,他还能获得5000元的奖励资金和5000元的持续稳定增收补助资金,用于扩大养殖规模。

  今年以来,临夏州所有贫困户都有一份像杨胜明家一样的“一户一策”计划,成为全州贫困人口的小康“路线图”,其中包括58766户贫困户的精准脱贫帮扶计划和71788户脱贫户的巩固提升帮扶计划。

  “结合‘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我们将全力以赴推动到村到户项目落实,确保脱贫质量经得起检验。”临夏州委主要负责同志说,临夏州将一手抓贫困人口脱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巩固提高,按照“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项目”的思路,继续强化对已脱贫人口的帮扶,巩固脱贫成果,降低返贫率。

  (据6月20日《经济日报》)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