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加分让高考回归起点上的公平
原标题:取消加分让高考回归起点上的公平
徐晓兵
5月27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今年高考加分项目。从2018年起,我省取消所有鼓励类加分项目,保留五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和两项地方性加分项目。取消的加分项目主要涉及体育特长、奥赛、科技创新大赛、省级优秀学生、艺术特长等。各地将加大考生资格认定、审核工作,防范和打击加分资格造假。(详见《兰州日报》5月28日一版)
2014年底,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的要求。经过3年过渡期的实践,今年3月,教育部再次发文明确:今年高校招生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这意味着2018年高考考生将成为全面取消全国性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的首批考生,全国性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从1978年恢复高考开始实施,包括照顾性和鼓励性两大类,目的主要是鼓励引导学生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助力高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以此来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鉴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国家统一政策的要求下,还允许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高考加分办法。
追溯历史,应该承认,高考加分政策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起到了积极效果,对高考一考定终生、分数一元化的不足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但遗憾的是,加分政策在各地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逐渐失之于过宽过烂,五花八门的各种加分政策逐渐加码,有的地区甚至有二三百种。同时,由于相关信息不够阳光公开、监督与制约机制相对缺失,使加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异化,暗箱操作和不正之风泛起,甚至滋生招生腐败,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也导致部分考生和家长追求功利式加分,违背了教育规律,破坏了高考招生最不能挑战的公平公正的底线。
前些年,曾有媒体报道,一些高中的“二级运动员”竟然达到学生总数的10%,甚至学校没有游泳池也能培养出几十名“游泳二级运动员”,某些艺术类高考招生的腐败现象竟成为了一种“潜规则”。这样的加分,自然招致了全社会普遍的声讨。同时,由于奥数等高考加分项的存在,参加课外班成为了家长和学生们的必修项,并因此形成了庞大的服务于应试教育的产业。这无形之中加剧了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失去了广泛探索和全面发展的空间。这一切不仅让高考加分政策为全社会所诟病,也背离了当初其设立的真正意义。
“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坏的制度。”钱文忠先生为什么对高考做如此评价,正是因为“现在几乎可以说唯一的一条相对公平线就是高考了。”高考是我们这个社会最能体现公平公正的制度,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发展的稳压器。在高考面前,社会公众最想要的就是公平、公平再公平,因为高考的公平公正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石,是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体现。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现在明确取消所有高考鼓励类加分项目,整顿加分流程,清除权力寻租的可能,确保高考的起点公平,让高考变回一把尺子衡量教育公平,这不仅是给考生减负,让高考回归选拔人才的本源,更是倾听民声、顺应民意,促进教育公平的强有力举措。
相关新闻
- 2018-05-29今年起甘肃省取消所有鼓励类高考加分项目
- 2018-05-282018年起甘肃省高考取消所有鼓励类加分项目
- 2018-05-28甘肃省今年起取消所有鼓励类高考加分项目 保留五项全国性和两项地方性加分项目
- 2018-05-282018年起取消所有鼓励类高考加分项目 保留五项全国性和两项地方性加分项目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