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环境整治常态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甘肃省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网络媒体大型主题宣传活动
原标题:环境整治常态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杨映琳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关于绿色发展的部署中,还围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工作安排。
这里面透露出强烈的政策信息,就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中央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出发,把发展的着力点更加聚焦于农村,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其中,农村环境整治问题既关系到生产,也关系到生活,还关系到生态,只有坚持和完善常态化的整治机制,才能使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以工作重视促进常态化。对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视程度,根本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此,在工作中应怀着对“三农”的真挚情怀,树立常态化的思维定力,把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落到实处,体现在“三农”工作的每个领域、每个环节、每个方面。
以破除难点促进常态化。就普遍性而言,当前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垃圾乱倒乱放、污水横流、厕所脏臭等痼疾顽症上,这也是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环境问题。对于这些难点整治解决的效果,关乎农村的整体环境形象。这就决定了,必须带着一种强烈的问题导向,聚焦这些痼疾顽症,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达到以点带面改善村容村貌的目的。
以完善设施促进常态化。客观地说,农村各类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缺乏,是制约环境整治常态化的关键所在。比如,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污水处理设施、环保卫生的厕所等,都是需要尽快补上的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这就需要从规划引导出发,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这些配套基础设施,真正来一场“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奠定农村可持续美丽宜居的硬件基础。
以乡风文明促进常态化。整治和改善农村环境,实际上也是农村生活方式的革命。而其中,塑造一种崭新的乡风文明,破除传统的陈规陋习,对于形成好的习惯,促进环境改善,提高生活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应当是文化自信对农村治理的客观要求。所以,必须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农村移风易俗,打造农民的精神家园,让农村成为更加文明的农村。
以健全机制促进常态化。环境治理要形成常态化机制,根本上要靠层层负责的真抓实干。对每一个层级应该抓什么、怎么抓,必须做到明确规范、责任到位,尤其是县、乡、村等基层组织,直接处于农村环境整治的第一线,更要直面问题、创新思维、多谋良策,探索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和办法,在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上走出新路子,给广大农民群众带去实惠。
相关新闻
- 2017-12-11“脏乱差”变身“净齐美”——农村环境整治让兰州市西固区杏胡台村绽新颜(图)
- 2017-12-08兰州西固区环卫局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 2017-12-07确保整治工作落实到位——酒泉市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督察汇报会召开
- 2017-12-07兰州市全域整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