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现】平凉市华亭县上关镇:小村扶贫二三事
原标题:【乡村发现】小村扶贫二三事
通讯员 张小兵
“修房有补贴,上学有补助,看病能报销,产业有扶持,赶上好政策,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红火了。”这两年,平凉市华亭县上关镇小川村村民王社娃等50余户贫困户在接踵而来的精准扶贫好政策的帮扶下,终于摘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喜悦之情发自肺腑。
位于上关镇西南部的小川村,地处关山林缘区,位置偏远,立地条件差,产业单一,基础设施欠账大,贫困程度深。2014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50元,贫困面达35.2%。
生活没有“钱途”,王社娃、张进王、何桂兰等贫困户日子过得就像推着小车上楼梯,步步坎坷艰辛。
内外交困,王社娃被一顶“穷帽子”压得喘不过气,老伴患有子宫肌瘤,女婿因车祸造成腰椎受损,不能工作,家中除种粮糊口外,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王社娃本人在上关镇逢集日贩卖农具所得,家里房子破旧也无力翻修。
村民张进王家的苦日子和王社娃家有一比,他和老伴王淑兰相依为命,住着30多年前修的土坯房。“一下雨就抱着铺盖满屋躲。”提起这些,王淑兰直抹泪。
78岁的聋哑老人何桂兰六十年前从天水逃荒落户到小川村,村民都叫她“哑娘”。此后几十年,“哑娘”就再也没走出大山半步,一家人一直与山为伴,贫困的日子就像山泉水一样平淡无奇,唯一的变化就是茅草屋换成了土坯房。
生活的转机出现在2015年,小川村被列为华亭县重点贫困村。按照县里“资金、人力、项目、政策向贫困村倾斜”的扶贫政策,一年多来,土坯房消除、美丽乡村建设、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产业开发等项目先后落户村子,穷了几十年的村子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春风”。
王社娃也在扶贫春风的带动下忙得不亦乐乎。在“危房改造到户、自来水到户、保障性政策到户、产业扶持到户、专业技能培训到户”的一系列雪中送炭政策的帮扶下,王社娃获得了5.25万元的房屋改造补贴资金,他立即推旧建新,短短半年,7间砖瓦房就立在了宽敞的公路边。“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是我做梦都没敢想的事,现在成了活脱脱的现实,激动得我好几夜都没合眼。”王社娃说。
借助民政临时救助资金、帮扶单位捐助资金、整村推进项目和危旧房改造补助,张进王老两口推倒土坯房,盖起了“幸福小屋”。他们老两口如今每月还能领到低保金,再加上养老保险,退耕还林等惠农补贴,政策性收入一年有近9000元。张进王乐呵呵地说,“现在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心里都感觉暖和了。”
“哑娘”何桂兰一家在农村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和精准扶贫贷款的扶持下,也建起了坚固敞亮的小康屋。修房期间,“哑娘”也没闲着,她跑进跑出看修建、忙里忙外倒茶水,时不时还咿咿呀呀说一串。从未见过“哑娘”说话的村里人惊叹道:“‘哑娘’会‘说话’了,‘哑娘’‘不哑’了!”
去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哑娘”还和失联了几十年的娘家人在新房团聚。高兴的“哑娘”拉着娘家人里里外外参观新居,不时竖起大拇指,比划个不停。
“这几年,村里先后扶持5户残疾、孤寡贫困户修起了新房;帮助22户贫困户拆除土坯房、建起了小康屋;24户贫困户‘下山入川’搬进了新农村,硬化了2条1.92公里通社路……”小川村支书刘勇介绍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条件好多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劲头也更足了。”
条件得到改善,不甘贫穷的王社娃又积极申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盖起牛棚,买来几头母牛,发展起养殖产业。一年下来,“致富牛”就给他带来了1.3万元的收益。“以前想发展产业苦于没有起步资金,现在只要勤快肯干,好政策就会找上门。”王社娃说,“今后,我还想继续扩大养牛规模。”
“前段时间,老伴住院的医疗费县里报销了4.1万多元。”王社娃说,受益于医疗扶贫好政策,他老伴的病进行了手术治疗。女婿在驻村帮扶干部的联系下,也找到了月收入1000多元钱的看大门工作,吃上了“工资饭”。
“好政策一个接着一个,我们脱贫致富有底气了。”现在,生活好了起来,王社娃、张进王也变得神采奕奕,他们乐呵呵地说:“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现在自己竟然过上了,能不高兴吗?”
相关新闻
- 2017-11-23兰州市社会保险扶贫多措并举织密“安全网”
- 2017-11-23兰州市社会保险扶贫多措并举织密“安全网” 门诊慢特病大病保险报销上不封顶
- 2017-11-22平凉小川村扶贫二三事
- 2017-11-22兰州通报3起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