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百年保昌楼:古城陇西的一份文化记忆
保昌楼
在陇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众多文化遗迹中,古楼阁建筑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保昌楼是现存于陇西的为数不多的古楼阁建筑之一。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陇中地区稀有的清代楼阁高山建筑,也是研究清代楼阁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见证。
时下,保昌楼得以再度修复,这使得这座古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的同时,也留住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记忆。
A.陇中名楼
保昌楼位于陇西县渭河北岸河浦山岘口处。保昌者,乃拱卫巩昌之意也。
清王朝时的巩昌即今时之陇西。据《定西史话》载:元时,陇中地区属陕西行省巩昌等处总帅府管辖。明洪武年间,巩昌府领秦州、阶州、徽州,辖有定西、会宁、陇西、通渭、漳县、秦安、优羌(甘谷)、宁远(武山)、天水、礼县、两当等16县,辖区相当于今定西、陇南、天水三市。清康熙六年,改巩昌府为巩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
谋划建楼的便是巩昌知府颜士璋。一直以来,关于缘何建此楼,流传于坊间的说法是为了弥补陇西地脉缺憾。这一说法还得以佐证——有文史资料记载,清晚期陇西贡生杨凌霄就曾大发慨言:(陇西)北关文士不发科者百余年矣……地脉之说可不信欤?
“保昌楼修建后的第二年,陇西郡城北关三元街刘炳青便选拔荐举为拔贡,次年联捷成进士。”这是《陇西文史资料选集之五》记载的文字历史,而坊间盛传保昌楼建成的第二年就出了三个进士。
“那就是个巧合。”2016年11月13日,就在保昌楼再度修复竣工的前一天,74岁的莫建成站在保昌楼前很客观地说了一句。
现在莫建成陇西老家的一些年轻后生也把古稀的他亲昵地称为“莫老爷”,这就像一百多年来,陇西人把他的祖上、修建保昌楼的木工大师莫长泰称为“莫老爷”一样,除了尊长之意,这个称呼里更多的还是敬仰和热爱。
《陇西县志》记载:保昌楼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由巩昌知府颜士璋授权时任陇西知县李寿芝筹建,由木工头莫长泰掌尺、泥瓦匠蔡全福、画匠李元领班修建。
保昌楼所在的河浦山,当地老百姓也称为火焰山,山呈东南—西北走向,绵延数十里,山水环抱,地险山雄,为陇西县城主山之一。耸立于河浦山山麓的保昌楼,楼院两面悬空,呈90度垂直。楼基坐北朝南,楼顶尖距离山根平地150米。登楼俯视,如临深渊,谷底仰视,悬空如虹,隔沟遥望,如同一座仙阁耸立在山崖边上。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占地面积不大,建筑规模也不是很宏伟,但保昌楼却是闻名遐迩的陇中名楼,其独特之处就在奇险。
“此楼依山成势,画栋雕梁,雄姿耸翠,造型奇特,成陇西驰名一景,蔚陇西人文气象,声誉日隆。清巩昌知府颜士璋为保昌楼撰联:孝友裕本源,十七世积德累仁,共仰文光高北斗;苞符阐至道,千百年扇巍显翼,全凭灵贶佑南安。癸酉年(199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莫建成撰写的《修葺保昌楼记》,以简洁深情的文字概述了保昌楼的历史,此楼记被铭刻于碑石之上,以期为史证。
B.陇西莫氏
坊间有一说法,陇西近百年来的木匠师承追溯根源皆出自北关莫氏。
原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莫建成就出身于北关莫氏家族,他的祖上莫长泰、莫如珍都是享誉西北的身怀绝技的木工大师,莫氏家族的鼎盛由他们两位开启。
保昌楼既是陇西本地匠工的杰作,也是缔造莫氏家族盛名的历史见证。据《陇西被兵记》载:至光绪十年建成的木楼共三层,上供魁星,中供文昌,下供关圣帝君,并建头门二门土地祠各一座,厢房、经房三间。
莫建成的祖上莫长泰不但精通平常的木工技术,而且对雕花工艺也颇有造诣。在他的一双巧手中,平日常见的山水、花卉以及众多的历史人物故事,便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造型和一份独特的神韵。由保昌楼来看,所言非虚。此楼长宽各10米,高14米。一楼、二楼为四边形,四角飞檐翼然;三楼为八边形,八角吞脊兽吻。屋面椽檩勾心斗角,匠心独具;屋顶为飞檐攒顶式,别具一格。有廊柱34根,斗拱52朵。一楼砖砌墙面原有雕花,二楼、三楼为镂空套花木窗棂,外有雕刻护栏,内有楼梯护手,丹漆彩绘,棂栏竞秀。
莫氏家族到了莫建成的祖父莫如珍这一代,木工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如今横亘于渭河之上的卧桥便出自莫如珍之手。《渭源县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由县长黎之彦、马象乾倡建主持,乡绅白玉端、徐立朝督工,陇西著名木工莫如珍掌尺,仿兰州雷坛河卧桥修建木质卧式桥,在县城南门口新址修建,建成纯木悬臂拱桥。今人都知渭源卧桥的艺术价值所在——通体不用一颗铁钉,采用中国传统木工工艺的榫卯结构,悬空而造。据说后来兰州的五泉山卧桥就是渭源卧桥的翻版。
陇西人说到莫如珍,总会提及一个“换柱”的神奇故事。据说当地的西堡药王庙建成后,有一根中柱木质不佳,主管人意欲抽换,请问莫如珍能换否?详细观察后莫如珍作了肯定答复。又问,需若干人?莫答,得60人。于是主管去,准备第二天集合众人来动工。谁知莫如珍于当晚招来他家兄弟侄男等八九人着手动工,到天明时已将柱子换妥了。其“神技”于是乎轰动一时,名噪城内,传为佳话。
在莫建成的记忆里,早年间他家的庭院里到处都是精美的木雕工艺品,它们也是莫建成对过往岁月的最美好记忆。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家族命运的跌宕起伏,那些东西都流逝损毁了。
C.桑梓情怀
从2008年到2016年,莫建成携子女,集家族之力,筹资数百万元两次修葺保昌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彼时保昌楼被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曾获得两次拨款维修,现在保昌楼四围墙外的树木多就是在那个时候栽植的。时间来到2008年时,保昌楼已经百年时光,风剥雨蚀,尘蒙虫蛀之后的保昌楼业已破败不堪,局部梁架变形,斗拱移位,楼身倾斜,随时面临坍塌危险。
保昌楼之于莫建成的意义想是他人所无法触及和感悟的。他的家祖以巧手哲思之名,起于陇上,建树斐然之誉,受仰于乡梓。每每念想到这些,莫建成心中总是充满着感佩之情——既敬佩家祖的卓越技艺,更感念乡亲们的情义。
修葺保昌楼是装在莫建成心里多年的夙愿,不仅仅是为了续写陇西文脉,延绵陇西文明,更重要的是铭记先辈创建之功,感念乡梓厚爱之情。在他看来,在新的时代,保昌楼更具有其不寻常的意义,今天的保昌楼对陇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仍然是一个标识,它凝聚着建楼者当初的那一份祈愿和梦想——护佑陇西老百姓生活富裕,事业昌盛。
文物修葺是需要花钱的,而且还不少,修保昌楼的资金从哪里找?没有迟疑犹豫,莫建成态度鲜明——修葺资金由他和子女来筹。“不论筹钱有多难保昌楼都一定要修。”这是莫建成心中最执着的意念。从2008年到2010年的那次重修工程历时近三年,耗费巨资。
负责筹钱的莫建成还闲不住,时不时他就从兰州跑到陇西的重修施工现场勘查,为了保昌楼能修旧如旧,他还不厌其烦地跑村串乡找老艺人,听他们讲修建古建筑楼阁的细节;也找文物专家就修葺方案一遍遍地进行完善。到了施工期间,当时已六十过了的人也不顾及年岁,兰州陇西两头跑得更勤了,为了保证质量,还从北京请来了彩绘画工精雕细刻。
八年后莫建成再度筹资修葺保昌楼,这一次,除建门更垣、移土扩院,增修石坡路、石阶、山路等除朽布新完善设施之外,最主要的是祈福殿、菩萨殿、爬山碑廊、山门、四角亭、土地庙、僧舍等一些建筑进行修葺和恢复重建。这一举措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戴,被赞誉是顺遂了民愿、重塑了民风、恢复了民俗。仅一个爬山碑廊就长数十米,此碑廊名为文昌铭,集纳了以王了望为代表的40余位陇西古今名士的书法碑刻,真草隶篆书法诸体琳琅满目,碑廊既接续了当地崇文之风,又显现了陇西历史文化之厚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修葺过程中得到定西市委领导、陇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有力支持,使维修工程顺利竣工。
可能没有谁能比莫晓松更懂父亲莫建成对家乡的感情。莫建成在这里出生,秉承家祖懿德,潜心孜孜于艺术并终有成就的成长过程中多得乡梓们的关切。“维桑与梓,必恭敬之”,桑梓之情,其谁能忘?离乡多年但莫建成始终心系家乡,他自筹资金收集、研究、出版清初书坛巨擘王了望墨迹选辑、陇西历代诗书画作品选集、明代宫廷大画家边景昭研究等,而捐图书、帮乡梓之举更是不胜枚举……莫晓松心里明白,在这些点滴小事背后是父亲感念乡梓的真挚之心。
“甘肃文化底蕴深厚,陇西自古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修葺保昌楼初衷无非就是把我们自己优秀的地域文化好好整理一下,让文化的根脉继续传下去。”竣工典礼前,莫晓松登上了保昌楼。“到上面去了一下,看看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后,我们的设想是在保护好像保昌楼这样的历史遗迹的同时,增添一些体现文化艺术内涵的作品,增强其历史文化品位和时代性,使之成为地方旅游景点。”
而今,在几次修葺之后,保昌楼通体彩绘新鲜夺目,只不过那耀眼的新鲜夺目还是遮不住其厚重的沧桑感。或许,正是这种沧桑感让保昌楼与那些新建筑有着不同的气质。毕竟,嵌在那一棱飞檐上的是时光。
文/图 首席记者 雷媛
相关新闻
- 2017-04-21【特稿】天水皮影戏 三代人的传承和坚守
- 2017-04-12【特稿】兰州创意文化产业需一方沃土助它茁壮成长
- 2017-04-10【特稿】83岁村文书:一个传统村落的“编年史”
- 2017-04-06【特稿】敦煌算学再现古人千年前“数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