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殡葬易俗如何守“礼”
原标题:殡葬易俗如何守“礼”
是一种殡葬方式,采用特殊木质的骨灰容器,大约半年内即可自然降解,骨灰随之融入大地。
北京市日前首次举行“自然葬”骨灰安放仪式。31位逝者的骨灰被永久性安放在朝阳区长青园墓区,由于使用可降解骨灰罐,骨灰最终将融入土地。这种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市民无须付费。
“自然葬”是“环保葬”的一种。环保葬是较传统火葬、土葬更为环保的一种下葬方式,对土壤和水质均不会造成污染,并且能够做到循环利用土地和水资源。
近年来,墓地价格已经随房市扶摇直上,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明显。有些殡葬方式,还存在噪声扰民等后果,或者会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凡此种种,皆属不够环保的下葬方式。“环保葬”如能推行,既为个人减负,又可为社会造福,自是功德无量。当下房价烫手,政府通过补贴等方式助推,正是大好时机。
不过,死生大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看重。与对故去亲人的情感相比,在多数情况下,经济负担是次要的,更不要说公共性的环保问题。传统殡葬形式,因为有具体且久长的空间、隆重的仪式、具象的情感寄托,容易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因此,新式的“环保葬”如果没有足够强的仪式感,仅靠经济补贴,未必能为大众接受。
如何在推行“环保葬”的同时保证仪式感?我国台湾地区殡葬业的变革之路可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从墓园选址、建筑来说,注重园林式改造,塑造“死亡可以如此艺术”的氛围。许多墓园改名为纪念公园或生命园。包括建筑风格、绿化树种、音乐,无一不考虑到亡者家人的心理需求。
倡导“环保葬”,移风易俗,需要时间,需要和风细雨,需要充分考虑民间传统和民众情感。而塑造能为大众接受的殡葬新“礼”,则是关键。(据《光明日报》)
相关新闻
- 2017-03-30评论:城市管理应避免市民“被不文明”
- 2017-03-30评论:公共自行车不妨向“共享”融合
- 2017-03-29“不会游泳不能毕业”有象征意义
- 2017-03-29评论:“萌芽杯”语文大赛 展现孩子智慧与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