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关注】“陇原工匠”:坚守与执着(组图)
国庆节专题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聚焦甘肃人才发展工作中国梦·陇原工匠
李宏对飞行器进行调试。记者 胥廷辉 摄
李宏:飞行器架线的探路者
“以前人工放线时要翻山越岭,跨越沟壑,破坏庄稼、植被,甚至还要伐木,而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近千名施工人员每年只能架设100公里左右的导线。现在使用遥控飞行器架线后每年放线600公里以上,又安全又高效。每年节约大量青苗补偿费、人工费,工期至少缩减一半……”国网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李宏向记者讲述着技术创新带来的变化。
今年38岁的李宏从事电力工程架线跨越施工工作十多年,凭着对职业的热爱和对遥控飞行器技术的着迷,潜心钻研飞行器放线技术,成为全国送变电行业飞行器跨越放线施工的探路人,也是国内多旋翼飞行器跨越放线技术的引领者。
性格沉稳,话语不多的李宏,被同事们称为“爱因斯坦”式的员工。李宏对机械研究的兴趣达到痴迷的境界,他常常为了思考问题忘记吃饭,走路、坐车时也苦思冥想……
记者在“李宏劳模创新工作室”看到,工作台上摆放着几十台手工制作的飞行器,架子上满是各种零配件,有的飞行器上还携带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
李宏说,2000年,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研制成功国内第一代遥控架线飞艇,他当时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其中。李宏细心观察发现,飞艇运行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改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第二代、第三代飞艇研制成功。新的飞艇能在高海拔地区、茂林地区、强怪气流等环境下自如作业。在格尔木—拉萨输电线路施工中,遥控飞艇架线大显身手,特别是在我国稀有动物藏羚羊自然保护区的飞行及展放任务中,很好地保护了生态资源,得到了青藏联网工程总指挥部和国家电网公司的好评。
2013年,李宏有一次去西安时,偶然见到了旋翼遥控无人机模型——这一飞行原理能不能应用到送变电施工中?爱动脑筋的李宏当即花1万多元购买了这个模型。回来后他拆解部件、吃透原理。2014年4月,他研制出了能够抵御七级大风的“输电线路专用多旋翼飞行器”。这台飞行器是国内第一台完全自主研发制造的专门用于输变电工程架线、巡线及应急抢险任务的多旋翼飞行器,体积小、飞行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且造价低、易携带、负载大。
由于这项创新飞行器的运用,在公司承担的浙江、福建、四川、湖南等地的30项重点输变电工程中,至今已累计展放引绳1280公里,节省大量费用和工期,取得了出奇的效果。
目前,李宏和他的团队已经制作出不同类型的“输电线路专用多旋翼飞行器”60余架,单机挂重能力全行业第一,取得5项国家专利。
停不下脚步的李宏说,下一步,他要研制大型运输无人机,在山大沟深、没有路的地方,让无人机搬运塔材、水泥等材料。还要引入无线视频传输技术,远距离监控、巡线。着手打造集施工、运维、应急抢修为一体的“空中平台”。
【记者手记】我们需要“工匠精神”
记者 胥廷辉
2016年,我省开展的首届“陇原工匠”评选活动,激起全省各地、各行各业热情参与,相继开展的“雄关工匠”“铜城工匠”“河州工匠”“陇东工匠”等各具特色的挖掘、推荐、学习活动精彩纷呈,而最终产生的10名“陇原工匠”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记者在对部分“陇原工匠”的采访中,时时被他们对职业的执着、进取心所感染,也为他们默默做出的惊人成果所叹服。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线产业工人的优秀风采和不凡品格。
当我们看到国内一些核心技术还处于落后状态、一些产品的工艺和细节略显粗糙时,当我们为一些产品质量和安全困扰、大量消费者热衷“外购”“海淘”时……我们多么期待“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就是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甘于奉献,我们社会正需要这样的精神。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年度流行语,真正成为“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本次“陇原工匠”评选的一组数字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本次活动参与投票的总人数近200万人,网络关注人数近320万人。一位组织者说:“从公众的关注程度看,‘工匠精神’深得人心。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活动,倡导技术创新,培育能工巧匠,以‘工匠精神’助推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
记得在采访“陇原工匠”陈忠祥时,满头银发的他兴奋地说:“全社会重视‘工匠精神’的氛围已经越来越浓。我感觉,高技术人才的春天来了!”
- 2017-02-23【记者关注】“陇原工匠”:坚守与执着(组图)
- 2017-02-09首届“陇原工匠”评选揭晓 金川集团公司潘从明获此荣誉
- 2017-02-06首届陇原工匠揭晓 天水市张自飞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