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记者关注】“陇原工匠”:坚守与执着(组图)

17-02-23 06:5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赵凌艺

  原标题:【记者关注】“陇原工匠”:坚守与执着

  陈忠祥正在查看桥梁支座。

  孙怀君对车辆进行检查。

  李宏对飞行器进行调试。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胥廷辉摄

  本报记者 胥廷辉

  我省评选的10名“陇原工匠”最近新鲜出炉。这些岗位能手潜心创新,身怀绝技,成为本行业“千金难买”的顶尖技术人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他们如何在岗位上不畏辛苦,精研技术?如何静下心来,追求卓越?近日,记者走近部分“陇原工匠”的工作现场,感受他们对职业的痴迷和执着。

  陈忠祥:坚守标准的桥隧工

  兰州铁路局定西工务段桥隧工陈忠祥,今年57岁,从事桥隧工已经33年了。目前,他是全国铁路系统唯一的桥隧工首席高级技师。

  近日,记者在陇西火车站旁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见到了大忙人陈忠祥。他头发花白,戴副眼镜。

  陈忠祥常年翻山越岭,奔波在兰州铁路局所辖的铁路沿线,行走在大山深处的一座座铁路桥隧间。“这两年,我沿宝兰客专从东岔站(宝鸡)到定西西站、兰渝线从兰州东站到陇南站,提前介入检查,现场指导工人施工。”

  就拿最简单的人工拌和水泥砂浆来说,许多工人都是在水泥砂堆上挖个窝窝,一次性加水搅拌。可陈忠祥执行的是严格的工艺标准——徐徐加水。

  陈忠祥说:“只有徐徐加水,才能让水和水泥充分、均匀接触,形成一致的强度。许多工人的操作程序因不符合工艺标准,导致作业质量不达标,有的水泥预制板几个月就出现破损。别看是简单的‘徐徐’二字,细节不严格,工程质量就达不到设计年限,会留下安全隐患。”

  陈忠祥喜欢“咬文嚼字”。有人说他“死认真”,而陈忠祥说“标准化作业就是要死认真”。

  给铁路桥梁涂装刷油漆,作业程序要领里有一条“先难后易”,否则作业结束时工作服全被油漆给糊了。陈忠祥培训新工人,作业时一定要按要领先刷栏杆背面、角落等不易刷到的地方,再刷好刷的部分,这样既干净又高效。“像这些工艺程序的细节是经验的积累,也是智慧的结晶。工程质量要达标,没有别的窍门,就是严格执行工艺标准。”

  在一次兰州铁路局举行的技能竞赛中,陈忠祥担任评委。有一名选手在浆砌片石作业时,采用了灌浆法。虽然速度快也美观,但陈忠祥没有给分。因为铁路浆砌片石作业的工艺要求是挤浆法,尽管挤浆法累一点、慢一点,但能确保施工质量。

  在金昌至张掖安全标准线建设中,陈忠祥曾担任一个分项目的经理。对施工中不达标的护坡、挡墙,他坚决要求拆除重建,施工工人送他外号叫“拆经理”。最终,陈忠祥负责的这个项目质量得到了建设方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工人们这才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

  平时喜欢思考的陈忠祥,还创建了“更换K型扣件三步作业法”,有效解决了运营线钢梁桥明桥面大修中的行车安全和作业质量问题;发明的“小型双面筛砂机”,改变了传统筛砂机效率低、耗电量大、占用场地大的弊端;发明的“桥枕钻孔机”等机械,使桥枕加工优良率提高到了98%,降低能耗约33%……

  兰州铁路局定西工务段工会主席宗成晖介绍说,陈忠祥通过革新创效,有16项攻关成果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奖励,还主编了《桥隧单项作业标准》等10余册岗位作业指导和培训教材。由他领军的“陈忠祥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国家级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记者跟随陈忠祥来到宝兰客专安定区境内的一处桥隧施工现场。爬上二三十米高的桥墩,陈忠祥熟练地查看一个个支座。他介绍说,宝兰客专定西工务段管内93%以上是桥隧。一年多来,他指导下的团队已经检测了近万个桥梁支座,对156公里的隧道逐米敲击检测。在整治桥隧病害时,不放过丝毫细节。由于提前介入,对发现的桥梁支座转角超限、隧道二衬空洞等病害及时反馈施工方,减少了返工成本,消除安全隐患。

  陈忠祥还说,目前铁路新线大量采用“以桥代路”,今后的桥梁检测任务更加艰巨。他的团队正在研究“快速检测项目”,包括快速检测尺等工具和自动记录功能等,这样又快又准,降低作业劳动强度,提高工效。“要是能成功在全系统推广应用,我的心愿也就实现了!”

  孙怀君:身怀绝技的汽车“医生”

  今年32岁的孙怀君,是一名技术精湛的汽车诊断师。“汽车维修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损坏的零件维修好了,感觉很满足,很自豪!”

  由于孙怀君刻苦好学,精研业务,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目前已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教研室主任,并被学院特聘为副教授。

  在学院汽车实训基地,记者找到了正在操作汽车维修升降机的孙怀君。我们的交谈从一次令人兴奋的比赛开始——

  2014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汽车诊断师大赛”。这个大赛在全国18省设立7个赛区,共有2万多名选手参加。没有想到,第一次参赛的孙怀君进行了35场实战PK后,竟然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此次大赛的全国总决赛冠军。

  孙怀君说,参赛选手大部分是4S店的技术总监或车间主管,还有深圳一位做了半辈子汽车维修工的57岁选手,高手如林,竞争激烈,能够胜出真是不易。

  采访中记者得知,这次比赛最大的难度是“诊断”。而孙怀君正是在“诊断”方面练就了绝活,“汽车诊断就像给病人看病,通过技术检测、数据分析,结合经验判断开具处方,确定维修方案。”

  从小对汽车情有独钟的孙怀君,上大学选择了汽车维修专

  业。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在学校,他经常主动到汽车实训基地值班、加班。有一个汽车轮胎拆装机的控制开关坏了,但厂家已经联系不到了。孙怀君就自己动手,拆解线路,画出图纸,熬了一个通宵,居然修好了!

  孙怀君心细、艺高,仅在简单的挪车、倒车中,就能发现车辆的问题——有一次,3辆车的发动机和2辆车的变速箱通过声音被“听”出有问题。车主不相信,将车开到4S店拆检,结果出现的问题和孙怀君的“听诊”结果一模一样。好在这5辆车都

  在质保期内,车主顺利进行了索赔。

  有一位车主的车已经使用了十多年了,换挡拨叉疲劳断裂。因为这个车型不再生产,市场上也找不到配件,车只能报废。爱动手的孙怀君没有放弃,按照旧件的测量数据,反复试验,并通过数控加工,神奇地再造了配件,让这辆车“起死回生”。

  还有一辆车发动不起来,孙怀君反复检测后发现是启动机出了问题,于是他更换了新配件。可喜欢钻研的孙怀君经进一步探究,发现马达传动机构密封性不好,杂质进入后造成寿命降低——这是厂家的设计瑕疵。“我们正在申报项目,找到解决方案后再向厂家反馈。”

  近年来,他利用节假日免费为老家的乡亲们修理农机具200多台。尤其是把手扶拖拉机的步行犁经过技术改造配套到了四轮拖拉机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小了劳动强度。

  现在每年下线的新车型有上百种,为了更新知识,孙怀君经常到各大4S店现场学习,补充“营养”。

  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孙国君介绍说,孙怀君的实操能力令人惊奇——2016年5月,孙怀君带领学生,白天黑夜加班加点,硬是手工制造了一辆卡丁车。除发动机和轮胎外,其他如车身、底盘、悬挂、电器、电路等,全都是手工打造。在学院的“职教宣传月活动”上展出后,师生们赞不绝口。这一作品还在2016年12月举办的甘肃省第二届工业设计大赛上拿到了概念组金奖。

  最近,孙怀君主动请缨,准备参加2017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目前报名审核已经通过,孙怀君决心带领学生设计制作一辆独特的单人越野车,在这项世界性的大赛上一展身手。

  李宏:飞行器架线的探路者

  “以前人工放线时要翻山越岭,跨越沟壑,破坏庄稼、植被,甚至还要伐木,而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近千名施工人员每年只能架设100公里左右的导线。现在使用遥控飞行器架线后每年放线600公里以上,又安全又高效。每年节约大量青苗补偿费、人工费,工期至少缩减一半……”国网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李宏向记者讲述着技术创新带来的变化。

  今年38岁的李宏从事电力工程架线跨越施工工作十多年,凭着对职业的热爱和对遥控飞行器技术的着迷,潜心钻研飞行器放线技术,成为全国送变电行业飞行器跨越放线施工的探路人,也是国内多旋翼飞行器跨越放线技术的引领者。

  性格沉稳,话语不多的李宏,被同事们称为“爱因斯坦”式的员工。李宏对机械研究的兴趣达到痴迷的境界,他常常为了思考问题忘记吃饭,走路、坐车时也苦思冥想……

  记者在“李宏劳模创新工作室”看到,工作台上摆放着几十台手工制作的飞行器,架子上满是各种零配件,有的飞行器上还携带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

  李宏说,2000年,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研制成功国内第一代遥控架线飞艇,他当时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其中。李宏细心观察发现,飞艇运行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改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第二代、第三代飞艇研制成功。新的飞艇能在高海拔地区、茂林地区、强怪气流等环境下自如作业。在格尔木—拉萨输电线路施工中,遥控飞艇架线大显身手,特别是在我国稀有动物藏羚羊自然保护区的飞行及展放任务中,很好地保护了生态资源,得到了青藏联网工程总指挥部和国家电网公司的好评。

  2013年,李宏有一次去西安时,偶然见到了旋翼遥控无人机模型——这一飞行原理能不能应用到送变电施工中?爱动脑筋的李宏当即花1万多元购买了这个模型。回来后他拆解部件、吃透原理。2014年4月,他研制出了能够抵御七级大风的“输电线路专用多旋翼飞行器”。这台飞行器是国内第一台完全自主研发制造的专门用于输变电工程架线、巡线及应急抢险任务的多旋翼飞行器,体积小、飞行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且造价低、易携带、负载大。

  由于这项创新飞行器的运用,在公司承担的浙江、福建、四川、湖南等地的30项重点输变电工程中,至今已累计展放引绳1280公里,节省大量费用和工期,取得了出奇的效果。

  目前,李宏和他的团队已经制作出不同类型的“输电线路专用多旋翼飞行器”60余架,单机挂重能力全行业第一,取得5项国家专利。

  停不下脚步的李宏说,下一步,他要研制大型运输无人机,在山大沟深、没有路的地方,让无人机搬运塔材、水泥等材料。还要引入无线视频传输技术,远距离监控、巡线。着手打造集施工、运维、应急抢修为一体的“空中平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