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人物在陇原】居高声自远——访甘肃省著名作曲家王学诗(图)

17-02-22 09:2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李秀清

  原标题:【人物在陇原】居高声自远——访我省著名作曲家王学诗

  记者 洪文泉

  艺术名片

  王学诗,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956年在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声乐,1958年起从事音乐创作、研究,先后在陇西戏剧学校、肃南民族歌舞团、兰州市秦剧团、兰州市歌舞团、甘肃省歌剧院任作曲、指挥。现任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兼职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交响乐团常任指挥。

  主要作品有:交响乐《天山》《日出》《拉卜楞印象》;管弦乐《社火》《狮戏》《肃南组曲》《莫高组曲》;钢琴协奏曲《童年》《阿克塞掠影》;舞剧《梦幻九色鹿》;歌剧《魂兮》《努尔哈赤》;合唱《组歌·大漠风情》《寻梦香巴拉》《踩雨》;歌曲《祖国,我的太阳》《祖国多大家多大》《九十九支曲儿九十九道弯》《我多么富有》《扳船的哥哥你慢些走》等。

  他,才华横溢却性情散淡,身上既有几分艺术家特有的孤傲,更有几分明月入怀的释然。执著追求艺术的62个春夏秋冬里,他把音乐当做他毕生的事业。他,就是我省著名的作曲家王学诗。

  初春的午后,慵懒的阳光洒在街道上。在位于雁滩的一个居民小区门口,记者见到了王学诗——站在门前的他银发红颜,浑身上下干净整洁,说话嗓音中带有磁性,淡定从容,气质儒雅。

  作曲是门孤独的艺术

  62载从艺生涯,王学诗的名字已经和甘肃音乐紧紧地交缠在一起。

  回忆起过往,王学诗说他与音乐的缘分是天注定的——在他幼年的那个动荡年代,父亲竟能找来一台脚踏风琴,而正是这台稀罕的“大玩具”,几乎充满着王学诗童年的所有快乐回忆,这些童年生活的影响,让他走上了音乐之路。

  1956年,高中毕业的王学诗如愿考上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可是到大二,就因为父亲成分问题被迫退学。作为家中长子,他只能藏起满身的艺术气质,奔波在工地里出卖体力过活,但即使这样,下工后的王学诗回家还会弹一会儿琴。“我是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我坚信所有的磨难终会过去,社会和人都不会一成不变。”王学诗说,正是这种乐观的心态让他度过了那些最难熬的日子。

  两年后的一个偶然机会,19岁的王学诗去了陇西戏剧学校当老师。但半年之后,命运又一次发生转折,他放下梦想,下青海,上肃南,在肃南民族歌舞团担任作曲和指挥。不料好景不长,随着地方剧团的撤销,他只好回兰州谋得一份代理老师的工作。

  到上世纪70年代,兰州市秦剧团要用秦腔移植革命样板戏《杜鹃山》,王学诗才得以回到与艺术有关的岗位上,1982年,他被调到兰州市歌舞团担任作曲、指挥。

  王学诗44岁那年,兰州市举办第一届桃花节,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应邀到兰州剧院演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曲目,命运才给了王学诗一次真正的机会——他担任晚会的指挥。积累多年的他,以临场出色的发挥得到了蒋大为和现场观众的肯定和认可。

  从那以后,很多知名艺术家都开始指定要求与他合作,王学诗的创作激情得到充分释放,创作进入一个高峰期,他创作的管弦乐《狮戏》《肃南组曲》《莫高组曲》和《社火》先后在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沈阳音乐学院主办的全国管弦乐作品大赛中获创作奖;合唱《踩雨》获中国音协创作优秀奖;歌曲《祖国多大家多大》获文化部歌曲大奖赛一等奖,《山妹的小背篓》获广电部佳作奖;交响乐《天山》《日出》《拉卜楞印象》先后被甘肃省歌剧院交响乐团、兰州交响乐团、新疆交响乐团、厦门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等多次演奏……用一位同行的话来说,活跃在国内舞台的甘肃本土创作的音乐里,几乎有一大部分都跟王学诗有关。

  对于这些成就,王学诗总是不断强调是词写得好、歌手唱得好、乐队演奏得好。回忆起这些,王学诗笑着说:“我最享受的事情,就是童年的爱好变成了工作。”听他这么说,就不难理解他在这条艺术之路上执著地坚持了62年。

  在王学诗口中,自己只是一个在艺术之路上苦苦求索的普通人。“作曲是一条孤独的路,走得越久,体会就越深刻,但这种孤独却让我沉迷了一生。”这是王学诗对自己艺术生涯的阐述。

  王学诗演出资料图

  七个音符的奇妙世界

  “音符虽然只有七个,但是却可以排列出无数个可能性,这就是作曲最美妙的地方。”谈到音乐和创作,王学诗便滔滔不绝。退休后的他每天除了正常的教学和锻炼,就是在家里不断地练习和创作。有时候没有创作任务,他仍然要保证每天的创作时间,记录下每一组自己满意的音符排列,醉心于美妙而广袤的音乐世界,即使退休多年,他仍然活跃在剧院和学校之间……

  王学诗在音乐创作上的热情和天赋,常令众多的晚辈钦佩。他的作品既尊重传统,又热情开放,既紧随时代,又重视地域性,既有艺术的高度,又有生活的气息,可这些在他看来,也只是一个作曲家的本分。

  在王学诗看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曲家,天资和努力缺一不可,“首先必须得有一定的天资,但是后天则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多年的努力。”他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自己创作的目的和出发点,纵观音乐史,所有成功的作曲家,都离不开他们对时代性的准确解读和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独具个人色彩的音乐语言。“跟随时代的步伐,紧贴脚下的土地,这就是作曲的哲学”。

  2015年,王学诗从艺60年专场音乐会在兰州举办,他为观众献上《黄河,你是我心中的歌》《天山交响曲第四乐章》《拉卜楞印象》等精彩节目……这虽然只是他艺术生涯中上千场演出中的一场,但却是他对自己艺术人生交上的一份答卷。

  永无止境的艺术探索

  因为王学诗的豪爽和谦和,让他的“朋友圈”里有很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口中的“王老师”,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随性。

  可对于艺术,“随性”的王学诗变得有些苛刻:几十年来创作的作品,即使题材相似,也绝不会偷懒重复之前作品的某一段旋律。每一首新作品,他都会仔细分析,找出与之搭配效果最好的旋律和乐器。“只要是对作品有益的尝试,哪怕费再多时间和精力,对我而言都是一种享受。”

  “说实话,作曲的生存环境真的很不好。一部大的作品创作周期三五年,而从中获得的收入很难维持作曲家的生存。”王学诗坦言,这也导致学习作曲的新人越来越少,作曲行业面临严峻的断档现象。

  为此,王学诗推掉了很多邀请和任务,专心坚持教学工作,如今他还兼任两所高校的艺术专业研究生导师,“能多带出一个优秀的艺术人才,就不枉我的这份余热。”不光毫无保留地传授专业知识,他还利用一切机会让新人抛头露面,给他们发展的机会,“一些新人其实很有天赋,缺的就是一次展现自己的机遇,年轻时的我正是有了一次次机遇,才能走到今天,所以这也算是艺术的健康循环吧。”

  在王学诗看来,作为甘肃本土艺术家,不能忽视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文化本身历史久远,可以用来借鉴和学习的东西取之不尽;甘肃又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甘肃艺术家应该利用好这些优势,牢牢把握时代气息,从专业、学术、文化需求中寻求一个最好的结合点,创作出更多能够代表这片土地、能够为大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新的一年,王学诗又有了新的计划:他联系了省内几位资深作家,要创作一部以甘肃为背景、以秦腔为素材的清唱剧,这种类型的交响乐作品,在我省还没人尝试过;同时,他打算在一个名为“今夜星光灿烂”的项目中,力推一批优秀的年轻歌唱家和演奏家。

精彩推荐

  • 温暖人心的记忆——评秦腔《八月十五月儿圆》(图) 温暖人心的记忆——评秦腔《八月十五月儿圆》(图)
  • 昨日甘肃省降雪影响 铁路公路运输长途班车暂停九趟列车晚点 昨日甘肃省降雪影响 铁路公路运输长途班车暂停九趟列车晚点
  • 兰州九州一小区住宅楼地基下沉裂缝达30厘米 住户惊心 兰州九州一小区住宅楼地基下沉裂缝达30厘米 住户惊心
  • 甘南:游客在玛曲县游客接待中心挑选民族特色商品(图) 甘南:游客在玛曲县游客接待中心挑选民族特色商品(图)
  • 看看,甘肃省今春幼儿园、高中等学校收费标准 看看,甘肃省今春幼儿园、高中等学校收费标准
  • 甘南合作市米拉日巴九层佛阁景区游客众多(图) 甘南合作市米拉日巴九层佛阁景区游客众多(图)
  • 春雪落金城 街头除雪忙 兰州市各区县环卫交警上街清雪保畅通(组图) 春雪落金城 街头除雪忙 兰州市各区县环卫交警上街清雪保畅通(组图)
  • 甘南:冬日的合作当周神山景区(图) 甘南:冬日的合作当周神山景区(图)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