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种到雇“田保姆” 定下多安定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原标题:从自己种到雇“田保姆”安定区探索土地托管 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中国甘肃网2月13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记者 宋振峰) 2016年夏秋两季,定西市安定区遭遇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往年一旱,安定区称钩驿镇金川村村民肖淑珍就感到“这一年算是白忙活”了。但现在情况有所不同,她家的23亩黄芪每亩收入800元。“我家里的地全部托管给了合作社,自己一分钱不投,一份力不出,不用操心还能赚钱。”据了解,肖淑珍去年在合作社打工,已挣了近万元工资。合作社的统一科学经营,既帮助农民增强了传统农业的抗灾能力,还让他们有更多途径脱贫致富。
让肖淑珍当起“甩手掌柜”的“幕后角色”,正是村里的金川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随着大批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成为安定区耕种土地的主力。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凸显,明天谁来种地?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安定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区近两成耕地实现流转。
但是,由于不少农民“惜地”情结较重,土地大面积流转难度较大。为此,安定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土地托管服务,让土地不用流转照样实现规模经营,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金川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机作业、农产品收储及加工等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理事长丁永宽算了笔账:每亩地仅用农机生产就比“一家一户”节约成本近三成,再加上药材加工的差价,就是合作社的利润。
如今,这种大田托管服务,正在安定区走俏,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农人”,成为农民信赖的“田管家”“田保姆”。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帮助下,农业耕种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在安定区石泉乡吕坪村,贫困户张红山去年将12亩洋芋“半托管”给村里的合作社。合作社指导他将以前的露天种植变成了地膜种植,并实行科学管理。
“多亏了合作社帮忙,像去年这么旱,一亩洋芋本来最多收1000斤,但实际收了2000斤。”张红山说,合作社将他家的洋芋全部收购,一亩收入1400元。
农民雇起“田保姆”,托管“托”出大效益。现在,安定区共有托管服务组织221家,服务面积6万余亩。
相关新闻
- 2017-02-12定西市:大货车安定城区侧翻 交警帮忙搬运散落矿泉水
- 2017-02-10定西市安定区:2017年撸起袖子加油干
- 2017-02-09【中央媒体看甘肃】定西安定区西巩驿镇南河村:暖泉河畔国旗飘
- 2017-02-07蓝天碧水映凤城——定西市安定区环保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