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舌尖上的年味 那是家的味道(图)
原标题:本报今起推出迎新春系列报道
舌尖上的年味 那是家的味道
市民抢购中国结西部商报记者强江波摄
市民在金鸡花灯前合影
开栏语:过了腊八,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街头巷尾花花绿绿的小摊小点开始多了起来,并渐渐弥漫出一种叫作“年味儿”的东西。可是,年味究竟是什么味道?从今天开始,本报记者将深入基层,倾听“年味”故事,通过系列报道一起感受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一起品尝各个家庭有特色的“年夜饭”,一起迎来一个有浓浓“年味”的春节。
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从农历腊月开始,整整一个半月,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放下手中的一切,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一种忙碌而甜蜜的状态,他们用四季所得精心炮制年味,寄托对家人的情结,抒发对岁时的感怀。时代在变,新春的时俗也在悄然改变,但那些曾经塑造了我们生活方式和礼俗秩序的食物,却依然生机勃勃。在外打拼的游子们,无不带着对团圆和美食的向往,踏上回家的征程,寻找那些熟悉的味道。记者 魏晓倩
腊月的味道
1月19日,在兰州市红古区红古镇一家农家小院里,七八个人围站在院子里,一边谈笑一边等待,像是要进行一场重要的活动。随着一头两百多斤的大肥猪被捆住四蹄抬出猪圈,大家便七手八脚地忙碌了起来。这是年关将至时,许多农户们都要进行的一场盛事,那就是杀年猪,足足喂养了一年的肥猪在此刻出栏,能让大家新年的餐桌更加丰富。
扣肘子、糟肉、酱排骨……巧手的农妇们会充分利用这四季的辛苦所得,制作出一道道方便储存且味道精美的美食。春节到来后,随着走亲访友的人们来临,这些精美的菜肴经过简单加工就端上餐桌,将会给节日的餐桌平添几分色彩。
今年50多岁的张大妈告诉记者,如今,农村里家家户户生活条件都好了,许多家里也不养猪了,所以年底杀年猪的人也少了。记得她小时候,一进入腊月就开始期盼着村子里有人杀猪,谁家杀猪,都会煮一锅热腾腾的猪骨头,挨家挨户送一碗,那一碗带着的猪肉骨头,成了那个时候一整个腊月的期盼。张大妈说,自己家里开始杀猪的那天,就和过年一样高兴,周围的邻居都来帮忙,男的帮着杀猪,女的帮着烧热水,小孩子则跑来跑去凑热闹,整个村子都为了迎接新春的到来而变得其乐融融。
年味的记忆
1月20日这天,是农历小年,家住兰州市七里河的殷奶奶从早起就没闲着,她要按照传统习俗,制作祭灶饼,送灶王爷上天。通过敬天地礼神明的方式,寄托对家人平安的一种期盼。殷奶奶从一名温婉的南方姑娘成为地道的兰州人,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虽然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远在南方的家乡,那些传统的习惯,在她身上却是一点也未曾改变。
祭灶饼,顾名思义,然而对殷奶奶家的一众晚辈来说,名为祭灶,实则为全家人带来了一顿精心炮制的美食。早起忙碌的殷奶奶做了几种不同的馅料,待面皮制成,便将对家人平安的漫漫期盼连同着馅料,一并包裹了进去。
晚餐时分,四世同堂的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热腾腾的饭菜,一边计划着春节全家出游的事宜。口味多样的祭灶饼,成了餐桌上的重头戏,大家一边吃着饼,一边听老人们讲述一些几乎被遗忘的春节记忆,笑容在每一个人的脸上绽放。
回家的期盼
1月21日,是黄大爷的儿子和儿媳回家的日子,老俩口早在两天前就开始了忙碌,希望在外奔波一整年的孩子们一回到家,就能吃上一口热腾腾的美食,这些新年里的美食,是黄大爷家难以忘却的家乡记忆。
一大早,黄大爷和老伴儿就带着手推车,来到了榆中街早市,他们要挑选上好的五花肉,在粗瓷大碗里让这些五花肉和豆腐乳完美结合,成就一道新年的味道。挑选食材,讨价还价,节前的菜市场也变得格外热闹,路边的大红灯笼也一个个被挂了起来,年,一天天近了。
回到家里,黄大爷拿出七八个粗瓷大碗,切成片的五花肉经过处理加工后,整齐摆放在了碗里,食材入锅,没一会儿,清香的滋味便满溢至家里的各个角落。下午3点,随着儿子和儿媳的到来,原本安静地家里热闹了起来,黄大爷家里过年的气氛,也随着儿子的回来变得更加浓烈。
当晚,黄大爷家的餐桌上,多了一道具有兰州特色的糟肉,夹在黄大妈自己做的荷叶饼里,儿子和儿媳一连吃了好几个。黄大爷的儿子告诉记者,现在家里条件好了,每次回来,父亲都会给自己做糟肉吃,记得小的时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这清香满溢的糟肉。小时候,一碗糟肉是他对年所有的期盼,长大后,这一碗糟肉成了他对家和故乡所有的期盼。
相关新闻
- 2017-01-22春节临近临夏市城区年味浓郁(图)
- 2017-01-20徐晓兵:亦淡亦浓皆年味 此心安处是吾乡
- 2017-01-20【新春走基层】陇东年味渐浓(组图)
- 2017-01-20【新春走基层】摄影报道:陇东年味渐浓(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