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兰州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
原标题:《养在深闺盼人识——走进高校博物馆寻宝探秘》系列报道
感受古老时尚的丝路染缬艺术——本报记者探访兰州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一角
博物馆一角博物馆内展示的植物染料
中国甘肃网1月19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记者 肖洁 马艳玲 文/图) 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不同于历史博物馆,它集产研学于一身,既能安处于大学校园,又能驰骋于品牌市场;既能触摸染缬古老技艺,又能感受时尚元素。这究竟是怎样的博物馆?不久前记者走进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一幅幅作品色彩斑斓,而它们的色彩则取用的是植物染料。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管兰生教授指着薰衣草、姜黄、艾草等向记者介绍说,这些都是天然染料,在手工印染物品前他拿起一条条丝巾,“这条是槐花染,这条是核桃染,这条是桑葚染……”刚拿起一条黄色的丝巾,记者猜测着染料,却被告知这是洋葱染,洋葱皮不是紫色的吗,怎么染出来却是黄色?它们又是怎么染上去的呢?丝巾上缝着一个个的布疙瘩,它们决定了印染的图案,这个布疙瘩的缝制有什么讲究?一个个好奇在心里汇聚,然后又在这里得到解答。
省级“非遗”项目染缬散发古老魅力
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藏身于兰州交通大学图书馆,徜徉其中,感到来自久远的宁静,木板车、织布机、纺车、染料、屏风、旗袍以及一件件染缬作品,外界的喧嚣与此不相干,这里自有一番瑰丽的幽静,斑斓的神秘,暮色中的《孔雀河》浩渺无际,走近一看才发现它细细的纹路,“这不是画的,而是染的!”管兰生告诉记者,他们采用的就是染缬技术,先把粗布按照设定的图案用线捆住浸染,然后拆开,在制作时就像计算机编程一样,经历“三矾九染”的繁复过程。
博物馆里一口口染缸静默不语,然而作品的完成无不经过染缸这番锤炼。一幅染缬作品的制作,要经过构思、绘草图、设计染制方法、捆绑、缝缀、下锅、晾干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根据确定的图案在布上创作,按照线的形状缝起来,扎起一个个布疙瘩,使图案形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并用颜料填充它。接下来要下锅煮,晾干固色。如果缝布疙瘩便觉得复杂,那么拆布疙瘩更为复杂。因为布疙瘩都是用白线缝的,上色之后需要特别小心,不然戳个小洞就前功尽弃了。”管兰生说,在成百上千个疙瘩的保护下,在染料浸染与布料的捆扎褶皱中,作品呈现出一种像陶瓷的窑变一样多层次的、微妙的、灵动的艺术感觉。长40米、宽1.4米的《飞天长卷》是他带领近40人的制作团队耗时两个月完成的,这幅作品曾获“绚丽年华——国庆六十华诞献礼艺术展演最具震撼力奖。”
染缬泛指手工印染,最著名的工艺有绞缬、蜡缬、夹缬和灰缬,俗称“四缬”,是中国古代纺织技艺的杰出代表。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染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中心:第一个中心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第二个中心是江南地区,第三个中心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地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新疆吐鲁番地区以及甘肃丝绸之路沿线陆续出土了大量的染缬纺织品,流失海外的敦煌染缬文物陆续面世,使得这一地区成为近些年来研究染缬文化的新焦点。
古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染缬实物,截至目前依然是世界是最古老、最精美的染缬艺术珍品。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中国西部石窟艺术为研究与
开发,为古代染缬技艺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图像资料。丝绸之路沿线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料以及民间民俗活动,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研究染缬的存在环境、流传方式、演变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文化土壤。
染缬技术的传播与纺织品贸易有关,而丝绸之路正是古代染缬技艺传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空间,丝绸之路也成为古代染缬文化艺术交汇的中心。“丝绸之路染缬是全世界唯一手工印染交汇的区域,有鲜明的特色,所以我们博物馆的名称就叫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管兰生介绍,他们建立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挖掘、整理古代的印染技艺,他们通过30年的努力复活了丝绸之路染缬的部分制作技艺。
据了解,丝绸之路染缬技艺已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芒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建立这个博物馆就是要让传统技艺走向现代生活,使它焕发新的生命。”管兰生说,现在国家提倡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要把它跟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原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而不是一味地由政府托管,而是让它自生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丝绸之路染缬发展的氛围得天独厚,迎来勃勃生机,利好政策之下,古老的技艺如何从幕后走向台前,与讲究时尚的当下相契合,收获大众的认可?“如果得不到年轻人的喜欢,丝绸之路染缬就无法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关于与当下的融合,管兰生谈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文化产业要有厚实的历史传承、鲜明的地域特色、更要讲究时尚性,把古代的精华吸收过来,还要把现代的元素融合进去。”
“这些旗袍采用中西结合的设计,图案都是我们手工印染的,”顺着管兰生的逐一介绍,记者看到时尚的元素在一条条丝巾、一件件旗袍、一扇扇屏风、一块块画布上静静流淌。
丝绸之路染缬是我省唯一入选的“产学研一体化”项目,产学优势显而易见。除了大学教授的头衔,管兰生还有另外两个身份:设计师和工匠,当被问及该馆的“镇馆之宝”时,旁边的老师打趣说:管兰生就是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此言不虚,以管兰生为带头人的兰州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染缬团队积极打造理论研究、产业开发及文化传承三位一体模式,团队研究已经扩展到文化整理、文化保护、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旅游开发、医药产业、观光农业、生态建设、影视舞剧、文化创意产业等诸多领域,运用理论成果,深层次、全方位发掘丝绸之路染缬文化资源;同时,通过长期实践,理论研究已转向产业化,丝绸之路染缬文化基地和产业发展项目得到文化部、财政部及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点扶持,目前已列入甘肃及兰州重点打造的产业园规划项目,丝绸之路染缬研究平台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十三个板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产业平台建设,我们还要打造创意品牌,目前已完成了‘兰生染缬’商标的注册,产品已在北上广深等地出售,还将把它推向国际舞台”,管兰生告诉记者,他们以“兰生染缬”为龙头品牌,实现传统染缬艺术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及时代元素的有效融合。
承载社会教育责任八小时外染缬文化宣导
文化产业迈出去,走向市场成绩非凡。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作为学习教育基地,连同古老的手工技艺安静地置身于大学校园,它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哪些?管兰生告诉记者,他们面对社会形成了文化沙龙,利用八小时之外把有识之士组织起来,进行染缬文化宣导。
管兰生说,提起丝绸之路,人们往往想到莫高窟、壁画等,而甘肃染缬既浸润着古代丝绸之路盛世繁华的浮华掠影,同时又留存了汉唐唐三彩的绚丽多姿,是“活着”的丝绸之路化石,能够灵活展现丝路文化的风采。“身边有不少人对染缬感兴趣,想了解染缬的制作工艺,也有自己来博物馆学习了解的”,管兰生说,只要提前预约就可来博物馆参观了解。
同时,博物馆从2015年5月开馆至今已开展
了很多社会交流活动。开展学术研究,举办文化展览,向社会宣讲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与兰州市教育局合作,在中小学开设染缬专门课程,定期开展一些中小学的夏令营,周六、周日开设亲子手工印染学堂等,讲授染缬技艺。与省、市妇联合作打造陇原巧手培训计划,“这个计划是紧跟国家双创来实施的,把劳动妇女组织起来,传授传统技艺,使其成为文化传承的熟练技术工人。”
欲实现一馆两园更大空间发展传播染缬艺术
“今年四月,我们承接了甘肃省传统手工业振兴计划,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交流计划,而是把传统手工业的振兴放在首位,而振兴计划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我们依托兰州交大的优势,培养高层次人才。”管兰生介绍,2014年全国首个丝绸之路染缬艺术硕士研究生点落户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开始招收染缬方向研究生,目前有五名在读研究生。他们按照熟悉手工业制作、掌握管理经营、具备综合能力、面向国际的四个方向培养高层次人才,为西部事业建设服务,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服务。
目前,在管兰生教授的带领下,丝绸之路染缬研究团队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建成丝绸之路染缬文化传播基地,其中包括丝绸之路染缬博物馆、丝绸之路染缬研究所、甘肃首显文化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兰生染缬文化科技产业公司、丝绸之路染缬实训平台等,同时,聚集起一批丝绸之路染缬文化艺术研究人才与产业开发人才,其中博士、硕士占多数,教授、副教授10人,梯队优势明显,年龄年轻化,具有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和产业实践能力。其中,管兰生教授2013年入选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获得甘肃省领军人才。
关于未来设想,管兰生透露,现已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政府达成协议,正在努力实现一馆两园(文化产业园、文化创意园)的平台,希望在更大的空间发展传播染缬艺术。以集群的形式,以文化为先导,以科技为支撑来做文化产业园,同时文化创意园和文化产业园需要大学和博物馆的文化创新做支撑。
相关新闻
- 2017-01-16王雄熙丝绸之路巡回画展在定西市举行
- 2017-01-16嘉峪关启动《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项目
- 2017-01-15《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项目启动座谈会兰州举行
- 2017-01-15《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项目启动座谈会兰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