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西北民族文化的刻痕——兰州日报记者探访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
原标题:找寻西北民族文化的刻痕
——本报记者探访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
西北地区是中华河岳根源,也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诞生之地。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这里各民族文明消长更迭,相映成辉,璀璨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精神给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今天,诸多中华文明的根脉都可以从西北地区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存中得到诠释和考证。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从西北地区灿烂的古代文明一路走来,对西北地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传承,是重塑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强大动力和源泉。西北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都能在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里找到它们的身影。
西北民族博物馆坐落于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1号西北民族大学校内,展馆面积600平方米,馆藏文物2941件,馆内设西北少数民族文物和西北地区历史文物两个基本陈列。此外,还适时推出“哈萨克服饰展”、“维吾尔族服饰展”、“陶灶精粹”、“唐卡艺术”等临时展览。西北民族博物馆是西北民族大学的文化客厅和文化名片,也是学校面向校内外浓缩展示西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蒙古族的马鞍、保安族的腰刀、哈萨克族的马鞭子、土族服饰……在西北民族博物馆不仅能看到反映西北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的传统用具,还能看到诸如阿巴斯王朝银质印章、1258年手写体波斯文教法经、清代同治和道光年刘智著《天方性理》等一批国家珍贵文物,此外,还有唐卡、金铜造像、汉代陶灶、马家窑彩陶、鄂尔多斯青铜器、丝路钱币等专题藏品。日前记者走进西北民族博物馆,探秘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别样风情。
古钱币收藏取得重大突破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7世纪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高卢、罗马、希腊、拜占庭、印度、蒙古以及中亚、西亚等其他地区不同王朝的金、银、铜币系列藏品590枚,这是今年我馆文物收藏的重大突破!”谈到馆藏“新成员”,馆长赵学东教授激动地告诉记者,590枚里面有64枚是金币、200枚是银币,这些古钱币涉及的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古代王朝数量多,时间跨度长,钱币种类、版别丰富,品相完好。这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特别是丝绸之路货币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意义。有关专家在对这些古钱币鉴定时称,西北民族博物馆的这批丝路钱币专题藏品从全国的国有文博单位的收藏情况来看,都是名列前茅的。
“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国家在历史时期遗留的古钱币种类多,版别多,有些内容需要进一步研究,把背景性的知识搞清楚后准备出图录,”赵学东告诉记者,古钱币的文化价值、版别、出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什么时候发行、在历史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除了丝路钱币,记者了解到,西北民族博物馆在西夏钱币的收藏上也收获颇丰,目前仅差贞观宝钱一种就收藏完整,这也是古钱币专题收藏方面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夏王朝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古代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历十帝,享国189年。统治期间,共发行了西夏文和汉文13种年号钱币。
微型《古兰经》稀世罕见
在伊斯兰文化藏品中,有一本微型《古兰经》格外引人注目,博物馆副研究员马健告诉记者,别看它只有拇指大小,但它是阿拉伯文铅字印刷技术印制,字迹微小,但却清晰无误,这也正是它的珍贵之处。该经书长25毫米,宽19毫米,厚11毫米,重4.6克,青实布包面。如何制作微型《古兰经》中细微精密的阿拉伯文字母的铅字活字模,并清晰无误地印刷成书,至今仍是印刷界的一大谜团。
目前,国内外见于报道的微型《古兰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1988年外电报道的阿尔及利亚发现“世界上最小的《古兰经》珍本”,该本长25.708毫米,宽19.517毫米,重9.318克,印制时间不详;其二是2002年新华社报道,宁夏博物馆收藏的一本《古兰经》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小的《古兰经》。该书长23毫米,宽17毫米,重3.9克,扉页印有埃及国徽和阿拉伯文,阿文意译为“这是尊贵的《古兰经》,只有外清内洁的人才可以携带,穆历1312年”,穆历1312年亦即公历1892年左右;其三是2003年,新疆库尔勒市一回族老人王成在“易趣网”拍卖自己收藏的微型《古兰经》,称其为世界上最小的《古兰经》。该经印刷于伊历1312年,亦即公历1892年左右。经书长27毫米,宽13毫米,厚10毫米,重量4.6克,珍藏在一镀金小盒中。该微型《古兰经》最后以95万人民币落槌。其四是2002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中国河南郑州一白姓人士收藏的《古兰经》被确定为“世界上最小的书”。该书长25.708毫米,宽19.517毫米,厚9.62毫米,重4.318克,约为200年前印刷。
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珍藏的这本微型《古兰经》与以上国内外仅见的几本微型《古兰经》一样,十分罕见,具有很高的阿拉伯文印刷术和中阿文化交流的参照研究价值,收藏展览价值重大,受到校内外专家的关注。
民族服饰按系列收藏
镶满红珊瑚和绿松石的华丽的裕固族头面、五彩斑斓的土族“七彩袖”服饰、刺绣精美的东乡族服饰……在西北民族博物馆民族服饰文化专题展览前,记者看到了各具特色的保安族、哈萨克族、锡伯族、藏族、蒙古族、东乡族、锡伯族、维吾尔族、土族、裕固族等西北少数民族服饰。“这里主要展示了西北地区主要世居的16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和传统配饰”,马健向记者介绍,由于受馆舍面积限制,这里展出的民族服饰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未能够展示出来。
“这是土族七彩袖服饰,袖子上有多种颜色,像彩虹一样,人们也形象地把土族叫做彩虹的民族”,“这是维吾尔族服饰和家居用品陈列,维吾尔族是个喜爱花草、音乐和舞蹈的民族,你看挂毯、枕头、褥子上都刺绣了鲜艳的花草图案……”马健从民族服饰的花纹、材质等方面向记者介绍了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除了基本陈列之外,博物馆还积极利用有限空间,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如“维吾尔族服饰展”、“哈萨克族服饰展”等,“马健告诉记者,相比于其他博物馆,西北民族博物馆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把西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按系列、按专题进行分类收藏和展示,以藏族服饰为例,西北藏区不同区域、不同部落的藏族服饰也是不同的,目前博物馆已将甘南藏区不同区域的藏族服饰按系列进行了收藏,接下来将开展专题研究工作和陈展策划。
兰州日报记者 肖洁 马艳玲 文/图
相关新闻
- 2016-12-27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公布 西北民族博物馆名列其中
- 2016-07-28甘南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挂牌成立
- 2013-06-21国画中的西北民族大学将入驻学校博物馆(图)
- 2010-09-20西北民族博物馆新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