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头条 > 观察 > 社会与文化 正文
投稿

敦煌河州堡遗址保护利用调查

2016-04-05 23:02:56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翟少冬 责任编辑:薛丁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作者:翟少冬

  河州堡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肃州镇河州堡村, 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堡寨遗址。 河州堡遗址平面基本呈圆角正方形, 南北长 45米,东西宽 47.8 米, 面积 2151 平方米。 四角有角墩, 直径 5.8米, 突出寨墙 2米, 高 4米。 整个寨墙用黄土夯筑而成, 夯层厚 12~15厘米, 墙基宽 2.7米, 顶宽 0.9米, 高 4.2米。 寨门位于南墙正中, 门宽 3.4 米。 寨墙顶部有女儿墙, 高 1.5米, 宽 0.4 米, 其上每隔 1.8 米有一个瞭望孔,孔径 0.2~0.4 米不等, 南墙有马道, 宽 1.1 米。1992年被敦煌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州堡遗址的历史沿革

  河州堡遗址早年在西侧外大约 30米处有一个庙宇, 供奉的神祗不详, “破四旧”时被拆除。 南墙外侧有一眼井, 后来堡寨周围开垦为农田时被填掉。 堡内原有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但是从寨墙内侧上部成排的大小相似的孔来看, 当时紧贴东西北三面内墙应该有梁椽搭成屋顶的房屋。 现在堡内看到的紧贴北墙正中的戏台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搭建, 戏台上的伊斯兰风格的拱门和戏台前的伊斯兰风格的拱门、 照壁为 90年代在堡内拍摄电影的剧组搭建。

  清代和民国时期, 这里并不是河州堡村民日常所居之处, 而是村民们躲避匪乱的避难之所。 强盗土匪来了, 村民们就跑进堡内,平时则分散在各家居住。 50 至 70 年代, 这里是河州堡村的行政、 文化和商业中心, 村委会、 小学、 油坊、 商店都设在其中, 戏台也为那时所建。 直到 80 年代初, 村委会等才搬出堡子, 堡内的建筑也随之被拆。

  敦煌移民和堡寨文化的缩影

  清代以来的敦煌是个移民之地。 据 《敦煌县志》记载: “明嘉靖初, 为吐蕃所扰, 民皆内徙, 土地没于吐蕃。 清雍正年初, 设沙洲卫, 复迁内地户名以实之。 ”与今天敦煌的县、 乡(镇)、 村的三级行政管理机构相似,清代敦煌的行政管理机构为卫 (乾隆年间改为县)、 隅、坊三级。《敦煌县志》载从内地五十六个州县迁来的移民分散并聚族而居在六隅(东北、 中北、 西北、 东南、 西南、 中南) 的五十六个坊内。河州堡遗址所在的河州堡村当年为西河州坊, 为中南隅六坊之一, 由清雍正年间从甘肃省河州地区迁入的移民组建而成。 开始时,移民生活极其艰苦, 没地方住, 他们便在村子中央就地取土, 打建只能遮风不能避雨的大土圈, 移民们称之为“堡”。 后来又在此基础上, 新建了一个规模可观的碉堡, 这就是人们现在看到的河州堡遗址。

  今天的敦煌仍留有不少以堡命名的村子, 例如吕家堡、 苏家堡、 甘家堡、 铁家堡、 王家堡等, 与河州堡一样, 这些村子当时可能都有移民建的堡寨, 村子也就依这些堡寨命名了。 但是除了河州堡和王家堡之外, 其他的堡子都没有存留下来。 而河州堡的保存状况也较王家堡好很多。

  明清以来, 受当时政治、 社会动荡等因素的影响, 甘肃各地群众为了防卫自保, 修建了大量的堡寨建筑, 多为汉族修建的防卫堡、 屯军堡、 居住堡。 堡子的外墙为夯土版筑而成,部分为土坯砌筑, 房屋建筑的围合墙体多为土坯砌筑, 高大厚重的围墙主要用于防卫和遮挡风沙。 汉族土堡式民居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堡内各建筑的布局和功能划分仍然沿袭我国北方地区传统三合院或四合院形态, 规整有序, 房屋采用传统木构架承重, 设檐廊, 以利于采光和阻挡风沙的侵袭。 河州建筑工艺是明清甘肃民居建筑的两大较为成熟的工艺体系之一, 它以本地的汉族大木作建筑工作为基础, 融合了多民族特别是回族建筑的工艺特征。 在今天的河州堡遗址, 依然可以看到甘肃堡寨民居的布局结构和河州的建筑工艺, 为研究敦煌清代河西地区的堡寨建置、 布局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此外, 大量的来自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移民也给敦煌带来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 已经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敦煌曲子戏就是在大量吸收了陕西秦腔、 眉户和甘肃各地曲子戏曲调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敦煌特有的地方戏种。 肃州镇在敦煌有“戏窝子”之称, 保留有多种敦煌曲子戏, 今天他们以自乐班的形式活跃在各个乡村, 并参加每年正月十五的社火活动。

  可以说, 河州堡遗址是敦煌移民和堡寨文化的缩影, 反映了敦煌二百年的移民历史和堡寨文化。

  遗址现状和周边环境

  敦煌蜚声中外, 但提起敦煌, 人们想到的总是莫高窟这些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或是月牙泉这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对近代敦煌知之甚少, 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近现代的敦煌是个移民城市。 现在的敦煌人也常说, 敦煌有文化, 但是敦煌人没文化。 应该说这些都是对近代敦煌缺乏了解的表现。 而敦煌也缺少一个展示其近现代历史的地方。

  河州堡遗址正是一个了解近现代敦煌的理想之地。 因为它不仅反映了近现代敦煌二百年的移民史和民居文化, 其周围的村庄环境、 生态农业也反映了近现代敦煌乡村的变迁。 但是河州堡遗址迄今都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虽然在 1992年被列入敦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保护现状依然堪忧。 目前它的东北西墙保存较为完整, 南墙西段大部分坍塌。 东南角楼部分垮塌, 墙基大部分受风蚀、 耕地、 用水侵蚀凹进, 凹进深度约 0.3 米,高达 0.5米。 堡寨四周为葡萄园。

  由于河州堡遗址距离市区较远, 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其养在深闺人不识。 但是, 随着215国道的修建, 河州堡遗址周边的交通情况已经大为改观。 再加上姚七路从其东边穿过,这样河州堡遗址便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地带了。 这就为河州堡遗址走出深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另外, 近年来敦煌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田园城市建设, 并且已经将之写入敦煌市“十三五”规划中。 河州堡遗址的自身条件及周边环境正契合敦煌市的发展思路。 如果站在遗址的寨墙上, 极目远眺, 周围的田园农舍尽收眼底, 一种“人在城中, 城在园中”的感觉油然而生。 再加上不远处的草莓园和瓜果蔬菜园, 领略河州堡堡寨文化和移民史之余, 更会增添一种田园采摘的乐趣。

  保护为主适度利用

  随着耕地、 风沙等因素的逐年破坏, 河州堡遗址的保存状况进一步恶化, 对于遗址的保护也日趋迫切。 针对河州堡遗址的文化价值, 对其保护利用的思路如下:

  首先, 保护为主。 河州堡遗址基本保留了其原有的布局结构, 首要任务是保护遗址现状, 并在现状的基础上对坍塌和损毁的地方进行局部修缮, 包括内外部结构, 充分展示河州堡遗址本来的建筑形式。 资金以国拨经费为主, 适当吸纳社会资金。 在不改变遗址所有权的情况下, 给予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其次, 适度利用。 建立“河州堡移民堡寨文化会馆/博物馆”, 展示甘肃堡寨文化、 敦煌移民文化, 表演敦煌曲子戏。

  第三, 加强遗址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便利的旅游环境, 包括道路、 农家客栈的建设、 水电暖的铺设、 达标卫生间的修建等。

  第四, 结合周围的农业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一些文化旅游项目, 推出河西一日游, 包括堡寨品茶、 听敦煌曲子戏、 寨墙游览、 葡萄草莓采摘等项目, 既领略了文化, 又放松了心情, 享受了生活, 真正做到文化旅游。

  2016 年 3 月 4 日,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强文物的保护利用,让文物 “活” 起来。分布在各地乡间的,数量庞大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能够 “活” 起来的话,那文物就真正 “活” 起来了。希望河州堡遗址能够成为一块试金石。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 责任编辑:薛丁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