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街头巷尾已经开始摆放起一堆堆庄严肃穆的花篮,与平日不同的是,花盆上多了一个“奠”字,这不由地让我想起清明节快到了。
清明节对于父亲而言,是哀伤的,因为我的奶奶去世有两年时间了。这两年父亲不忘守孝,家中陈设素淡,经常读书、习字,抵去哀愁。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然而这样的情愫也无法替他分担,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和父亲一起哀思,希望在天堂里的奶奶不孤单。
父亲年轻时身在建筑单位,“哪里有建设,哪里就安家”,我的成长也随着父亲的工作辗转各地。说来惭愧,三十多岁的我,只见过奶奶几次。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中学毕业长假回老家见到奶奶。耋耄之年的奶奶,消瘦、矮小但很精神,一双旧时裹过的小脚,走路却很稳当。
回到老家过假期,一日三餐都是奶奶亲手操持,十几岁的我虽说也会做些家务,但却从未伸手,只有感受乡村风情才更有乐趣。一日,家里没有炒菜的清油了,爷爷准备骑上他那心爱的老式“28”自行车到县城赶集市,“正好可以给孙娃子买些其他好吃的”。奶奶却说“拿新打的黄豆换,5斤就能换一斤胡麻油”,话音刚落,奶奶就从柴房里拿出一兜子黄豆,爷爷一称,正好是五斤。奶奶笑着说:“那是我装的,能错吗?省下买油的钱,就能多给我孙子买点零嘴了”。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就是这样一位精干的老人,很会持家。她的这种精明强干,也重重的烙在了父亲的身上。
千言万语,也无法诉清父亲对奶奶的怀念;千言万语,也无法名状孙女对奶奶的愧疚,奶奶逝去时,我怀有身孕,母亲说我身体虚弱,受不了赶回老家的路途颠簸。因此也未能见上奶奶最后一面。
愁肠寸寸断
离愁千千缕
淡淡清风传春意
万千哀思凭何寄
携酒问花花无语
唯有明月随人去
作者 刘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