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奋发崛起正当时——“十四五”时期武威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5-11-20 09:2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奋发崛起正当时——“十四五”时期武威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武威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热土。

武威市数智赋能高质量发展。

武威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古浪县新堡风力发电场,“大风车”迎风旋转,发出绿电。

天祝马牙雪山帐篷城美景如画。

甘肃重通成飞新材料有限公司风机叶片成型车间。

武仙公路甘肃段建成通车。

凉州区邓马营湖亚盛田园牧歌万亩节水优质苜蓿种植基地。

天祝县哈溪镇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本版图片均由金奉乾摄

  金奉乾 甘曜毓 陈志鑫

  “十四五”以来,武威大地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新型工业聚势突破,特色产业聚链成群,绿色引擎动能澎湃;现代农业特色彰显,“甘味”品牌香飘四方,武威农产品畅销全国;文旅产业活力迸发,“凉州文化”远播四方,“魂牵梦萦古凉州、扬鞭策马武威行”已成为西北文旅新向往。

  ……

  “十四五”以来,武威市地区生产总值接连突破600亿元、700亿元,2024年达到750亿元,预计今年达到800亿元以上,实现“三级跳”。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中,武威市先后12次荣获“贡献奖”或“进步奖”,书写了赶超进位的奋进篇章,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武威答卷。

  聚链成势量质齐升

  重大项目,挺起了武威现代化建设的“硬脊梁”,畅通了高质量发展的“大动脉”。

  行走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昔日的连绵沙丘已被整齐的光伏方阵重新“勾勒”。在古浪县黄花滩,一座座新能源储能电池仓如同巨型“充电宝”,积蓄着由阳光转化而来的电能。

  武威市通过“源网荷储”协同发展,不仅将荒滩变为“绿电沃土”,更吸引了大数据运算、新材料制造等一批绿色载能项目落地。全市82万千瓦储能装机与抽水蓄能、煤电共同构建起稳定的“电力缓冲带”,让呼啸的风与炽烈的阳光转化为可稳定输出的绿色电能。

  与此同时,在民勤红沙岗戈壁滩上,浙能武威调峰火电项目的231米烟囱高高矗立。在民勤县蔡旗镇野潴湾村,作为“陇电入浙”特高压直流工程的起点,武威±800千伏换流站建设现场一片繁忙。这条世界级的输电通道,未来将把来自河西的“沙戈荒”的清洁电力源源不断送往浙江。

  一个个重大项目,勾勒出武威市绿色能源发展的生动图景,为武威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十四五”以来,武威市共实施重大项目993个,完成投资17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6%、高于规划目标8.6个百分点。交通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武威迈入高铁时代,民勤通用机场、武仙高速建成投用。水利能源支撑持续强化,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开工当年通水,河西走廊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积极推进,建成调蓄水池509个、7200万立方米。全域碧波安澜,泽被沃野田畴。

  招商引资,激活了武威赶超进位的“强引擎”,汇聚了开放崛起的“动力源”。

  “十四五”以来,武威市累计引进“三个500强”企业82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超1800亿元。国际陆港“六大通道”覆盖22个国家的46个城市,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3.8%。

  武威市立足资源禀赋,培育形成9条重点产业链和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优化,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鲜明。新能源产业乘风而起,装机规模从300万千瓦跃升至1810万千瓦,居全省第二位,全链产值突破百亿元;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领先出彩,产值达到389亿元,农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全省前列;奶产业构建“1+6+N”全产业链,日加工鲜奶2100吨,“河西乳都”声誉远扬;新材料产业碳化硅产能占全国56%;文旅产业爆火出圈,游客数与旅游收入分别为“十三五”末的5倍和6倍。

  长歌奋进,一个个特色产业集群,成为五年来武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支撑。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十四五”以来,武威市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形成了“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全力打好“三北”工程六期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加快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治理沙化土地386.5万亩、风沙口 268个,建成518公里环绿洲防风固沙林草 带,林草综合覆盖度达到47.23%,推动荒 漠化面积和程度实现“双缩减”,创造了从

  “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治沙造林奇迹。

  做好“水文章”,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武威市全方位推进节水、治水、兴水、活水、护水、管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十三五”末下降41.3%。石羊河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青土湖水域面积扩大到27.65平方公里,成为荒漠中的碧水明珠,全市水资源集约利用成效显著。

  石羊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流域内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对武威农业发展至关重要。青土湖,作为石羊河的尾闾湖,曾在20世纪50年代末彻底干涸。

  为了让石羊河重现生机,让青土湖重焕碧波,民勤县展开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治理工作。立足“东拓阵地、西筑堡垒、南护水源、北锁风口、中保绿洲”的治理方略,以“三北”工程等项目为依托,统筹推进沙漠边缘与腹地、上风口与下风口、沙源区与路径区协同治理,完成了大面积的治理任务,初步形成了“锁沙源、截路径、固绿洲”的生态防护格局。

  站在石羊河民勤蔡旗断面附近,放飞无人机,石羊河水波荡漾、蜿蜒流淌,“沙漠明珠”水光潋滟、碧波万顷。

  守护蓝天净土,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武威市深入实施“控煤、管车、抑尘、治源、禁燃”综合治理,城市PM10、PM2.5浓度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了22.7%、31.4%,环境空气质量连续6年稳定达标,土壤与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市地表水、饮用水水质优良率达100%。重点污染物治理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减排目标,全社会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0%,生态底色愈发鲜明。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一座高质量发展的城市,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武威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民生福祉成为高质量发展最温暖的注脚。

  ——民生事业实现新提升。“十四五”以来,武威市民生支出达到802.82亿元、年均增长3%,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5%左右,城镇年均新增就业1.7万人以上。教育医疗资源持续优化,投入教育资金174亿元、增长5.5%,新增教育用地903.4亩、学(园)位2.96万个;“三甲”医院增至4家,基层就诊率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重离子治疗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国内首个康养小镇,累计治疗患者2300多人。新增城市绿地303万平方米,城市品质显著提升,老旧小区焕发新颜,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点亮幸福生活。

  金秋时节,武威职业技术大学迎来办学史上的里程碑——首届241名本科新生正式入学,标志着学校成功实现从专科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跨越。

  这批新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步入校园,他们的到来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专科教育到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变,标志着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在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社会治理开创新局面。纵深推进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大力推广“一条板凳法”“一碗烩菜办丧事”等基层治理模式,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8%,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连续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甘肃建设优秀市”,用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托起了百姓“稳稳的幸福”。

  ——城乡融合迈出新步伐。县域经济活力迸发。凉州区生产总值达到420亿元、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区,民勤县、古浪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天祝县稳居全省民族自治县首位,构建起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强业富民

  乡村振兴,农业产业需先行。武威乘势而上强根基、促增收,奋力推进乡村振兴。

  隆冬时节,寒风凛冽。走进古浪县富民新村,一排排日光温室大棚鳞次栉比。大棚里绿意盎然,西红柿、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何振田正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打理着农作物。

  2018年通过生态移民易地搬迁在富民新村安了家后,靠着相关政策的扶持,他搞起了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在这里,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成为移民群众致富增收的“聚宝盆”,装着农户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十四五”以来,武威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绘制乡村振兴画卷,让乡村焕新、农民增收。武威实施脱贫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73.7%的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风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39.58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全面推行“村集体+农户+经营主体”模式,富民产业多点开花,农民收入增速领跑全省。武威市还推进农村基础配套和环境整治,建成“四好农村路”近7千公里,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62万户,居全省第三位。创建省级示范村174个,古浪县富民新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幸福家园。

  蓬勃产业带动增收,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村庄焕然一新,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在武威静果食品有限公司,凉州熏醋、天祝牦牛肉干、红秃头挂面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不少游客驻足选购。直播区,主播正热情介绍:“这是凉州小碗梨,梨肉清甜,还加了红枣银耳。”“古浪挂面,细如发丝却筋道耐煮”……生动的讲解瞬间点燃网友的消费热情。

  从直播间到田间地头,武威农产品正在完成一场从“土特产”到“金名片”的华丽转身。在生产端,推行标准化种植养殖,用绿色认证筑牢品质根基;在加工端,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系列;在销售端,打通线上线下渠道,依托电商平台建立“产地直供”模式;在服务端,配套农事研学、工艺体验等增值项目,构建“生产有标准、加工有特色、销售有渠道、服务有温度”的一体化体系。

  城市,在变大;乡村,在变美;产业,在变强;发展,在变快;后劲,在变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威正加速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威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