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逐绿前行 筑梦家园——“十四五”时期平凉市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综述

2025-11-20 09:25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逐绿前行 筑梦家园——“十四五”时期平凉市聚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综述

蓝天白云下的平凉中心城区风光秀丽。 姚志强

秋沙鸭在崇信县汭河上空展翅翱翔。

灵台县朝那镇风光。

庄浪梯田云海。

华亭市裕光村打造“诗画田园”绘就和美乡村。

泾川县官山沟流域综合治理。

崆峒区麻武乡后沟村秋季景色。

  田丽媛 杨曼艺

  清晨,崆峒山云海翻涌,古刹钟声惊起林间飞鸟;午后,泾河岸畔游人如织,口袋公园里孩童嬉笑追逐;黄昏,乡村民宿炊烟袅袅,远道而来的游客品味着静宁苹果的甘甜……在平凉,类似这样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已成为日常画卷。

  “十四五”以来,平凉市作为全国首批、甘肃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定位,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为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兴起、百姓生态福祉显著提升。一组组扎实数据、一项项创新举措、一幕幕生动实践,共同书写了平凉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眼答卷。

  系统治理 构筑生态屏障

  近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从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红外相机首次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的清晰影像。“这只华北豹体态健硕,步伐稳健,说明它在这里建立了稳定的栖息地。”保护区副主任姚见新激动地表示。

  华北豹的现身,是平凉生态系统日趋完善的生动见证,更是“十四五”以来平凉生态治理成效的集中体现。

  数字无声,却最有说服力。截至10月底,平凉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率达90.7%,全市13个地表水国省断面水质连续四年100%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举措的系统集成与实践探索。

  清晨5时,当城市还在沉睡,崆峒区柳湖镇网格员毕满堂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他手持智能终端,实时上传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全区划分5个一级网格、37个二级网格,300多名网格员共同守护这片蓝天。”毕满堂说。这种“网格化+信息化”的环境监管模式,让平凉的环境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平凉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泾河等10条市级河流量身定制“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累计巡河湖17.8万次,解决“四乱”及碍洪问题180个,创建市级美丽幸福河湖7段。

  与此同时,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扎实推进,全市争取各类资金8587.3万元,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5个,修复治理497.8公顷。特别是成功申报总投资5.16亿元的“甘肃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在治理完成后,全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治理率将达88%以上。

  “十四五”以来,平凉生态质量指数(EQI)提升至59.17,全市现有野生动物773种、植物254种,建档古树名木1330株。从层林叠翠的崆峒山到出门见景的口袋公园,从推窗见绿的宜居城区到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平凉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开。

  绿色转型 创新产业路径

  平凉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产业体系从“黑色”转向“绿色”,从“高碳”迈向“低碳”,在陇东大地书写着产业转型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精彩篇章。

  走进甘肃虹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的无尘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我们能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离不开绿色金融政策的精准滴灌。”公司总经理牛文斗道出企业蝶变的关键。如今,该企业节能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并成功带动8家配套企业完成绿色转型。

  平凉扎实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实施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健全“规上”企业培育机制,精准制定“绿色金融”等扶持政策。截至目前,累计培育链主企业99户,新增“规上”企业16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户、创新型中小企业70户,形成以点带面、集群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传统产业在平凉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华亭煤业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建成了西北地区首个智能绿色开采示范矿井;华能平凉发电公司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让“煤电”披上“绿装”。这些传统骨干企业的“绿色蜕变”,助力平凉市探索出了一条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在这片热土上拔节生长。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幄肯中晶碳素复合材料、量维医药原料绿色制造、新仰韶微生物制剂等25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新动能。

  “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平凉海创餐厨垃圾处理、庄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09%,资源化利用率达85.8%,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海螺水泥厂将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变身”为优质水泥原料,成为工业绿色转型的“标配”。

  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到发展动能的转换提升,平凉用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条产业转型的生态路径,正引领着平凉走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目前,平凉市累计认定绿色工厂8户(国家级5户)、省级绿色设计产品3个、节水型企业2户,13户矿山完成绿色矿山建设,2户获“国家绿色矿山”命名。

  精准治污 守护蓝天碧水

  “随手拍张照片发朋友圈,点赞率很高。”今年暑假,来自宁夏的游客杨慧感叹,“平凉的蓝天和清新空气,让人流连忘返。”

  这背后,是平凉科学、精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实努力。

  “十四五”以来,平凉市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等环境治理工作,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处处呈现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风貌。

  大气污染防治是平凉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全市部署开展机动车、燃煤、工业企业、扬尘、生活面源和臭氧污染防治“六大攻坚行动”,聚力实施中心城区散煤清零、机动车尾气治理、市政建筑工地污染治理“三大工程”。通过这些措施,全市实施居民清洁能源改造8835户,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196台,报废机动车63869辆,完成8台燃煤火电机组和3条水泥生产线超低排放改造。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平凉建立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整改问题和依法审批“三张清单”,全市溯源排查入河排污口2160个,整治完成率达到99.8%。葫芦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的部署开展,以及3.23万平方米人工湿地尾水净化工程的建成,让泾河等重点流域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市13个地表水国省断面水质综合评价连续四年全部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

  土壤污染防治同样取得积极进展。全市严格重点建设用地用途管控,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103宗。农村环境治理与“和美乡村”建设协同推进,累计完成587个行政村环境整治、61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1.79%。这些措施让平凉的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为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态提质 增进民生福祉

  “现在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家住崆峒区世纪花园小区的居民李秀贤每天清晨都会到楼下的口袋公园锻炼身体。这个利用城市边角地建成的小公园,如今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十四五”以来,平凉市以“一轴一带多点”为布局,建成36处这样的口袋公园,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福祉。

  泾河风情景观带的变迁更是平凉生态惠民的一个缩影。曾经杂草丛生的河滩地,如今已成为贯穿城区的生态廊道和市民休闲热点。“以前这里是荒地。现在成了家门口的公园,每天人来人往,特别热闹。”带着孙子在景观带游玩的市民张翠平说。

  通过实施城市更新项目238个,敷设改造供热、供排水、燃气管网208.3公里,平凉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2024年,平凉被确定为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

  在农村,生态建设也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静宁县推动苹果产业“六链”融合,将苹果种植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观光体验项目。“‘六链融合’使产业附加值提升30%,周边3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近万元。”静宁县苹果产业园负责人张国栋介绍。

  不少乡村同样迎来“绿色蝶变”。崇信县黄花乡黄寨村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跻身省级“和美乡村”,灵台县中台镇康家沟村打造民俗馆、水景乐园等农旅融合项目,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子。

  绿色生活方式在平凉蔚然成风。平凉市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系列创建活动,纯电动公交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到81.82%和18.53%。注册成立生态环保等市级志愿服务队伍27支,实名注册志愿者24.87万人,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截至2024年底,平凉市累计减排氮氧化物2881吨、挥发性有机物295吨、化学需氧量4080吨、氨氮219吨,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

  “十四五”以来,平凉市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平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规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科学指引,更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

  从华北豹回归到泾河清流荡漾,从产业绿色转型到人居环境改善,平凉用实践证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座陇东古城正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上稳步向前,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