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三农

【甘快看·回望“十四五” 村庄里的中国】“慢城”不慢 她把乡愁做成了家乡名片

2025-11-17 19:26 来源:新甘肃

  原标题:【回望“十四五” 村庄里的中国】“慢城”不慢 她把乡愁做成了家乡名片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赵鑫远 王昱钧

  深秋的清晨,陇南市两当县云屏镇上空薄雾尚未散去,激昂粗犷的两当号子已穿透层层山梁,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座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的西北小城镇,在红色历史与绿色生态的交织中,正以独特的“慢城”哲学,书写着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两当县委宣传部供图 杨晓/摄)

  棉老村:时光里的长寿密码

  从两当县城出发,沿着S218线驾车穿行云屏三峡,土地峡的“睡狮卧波”、观音峡的“一线天”、西沟峡的层峦叠嶂次第展开,喀斯特岩壁与翠绿植被相映成趣,藏在秦岭褶皱里的棉老村终年被绿意环抱。

  棉老村村口的千年银杏树下,“长寿文化山门”静静矗立,与村内的“千寿园”共同勾勒出“寿源棉老”的文化轮廓。这个已建国家AA级景区的村落,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78.43元,村级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生动诠释了“生态就是财富”的发展真理。

  (两当县委宣传部供图 杨晓/摄)

  “以前守着绿水青山发愁,现在靠着康养旅游致富。”云屏镇宣传委员王庆田指着山腰的民宿集群说,今年“村超”期间,村里的民宿天天满房,游客跟着老人学做杂粮馍,在“不老神泉”边听长寿故事,临走时还会带上村民手工制作的山货。从生态优势到康养产业,棉老村让“长寿密码”成为乡村振兴的“增收密码”。

  棉老村全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5岁,比全国水平高出3岁,8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3.5%,远高于全国比例。这样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藏着怎样的长寿秘诀?

  答案就藏在棉老村的青山绿水环绕间的简单生活里。这里气候湿润温和,年降雨量达860毫米,无霜期18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9℃,十分宜居。

  村民平日里吃的是天然无污染的自种农作物,喝的是清冽甘甜的山泉水,日出而作,恬淡舒适。

  如今,棉老村不断做足“长寿”文章、丰富“长寿”元素、挖掘“长寿”底蕴,解密长寿老人食谱,推出特色“长寿宴”,将棉老村建设成以“长寿”文化为主题的文旅康养示范村。

  在村民魏新灯的民宿里,“长寿宴”刚端上桌:野菌土鸡汤、山野菜拼盘、杂粮蒸糕,每道菜品都源自本地物产。“游客就爱这原生态,周末的房间得提前订。”魏新灯说,村里发展的“云屏林草鸡”覆盖80%以上农户,引进的油葵既成景观又增收益,10余亩果蔬采摘园让游客体验农耕乐趣,形成了“户户能待客、处处有景致”的旅游格局。

  云屏蜜酥:舌尖甜香里的产业创新

  炊烟袅袅升起,与云屏的晨雾融为一色,农家小院飘出甜香,正是云屏蜜酥出炉的味道。

  小院的主人庞香将刚出炉的蜜酥装盘,这道承载两当物产密码的点心,制作讲究“慢工出细活”。面团要醒足时辰才够松软,酥层要叠够次数才够酥脆,烘烤时需用松针文火慢烤,让蜂蜜的甜与坚果的香充分融合,刚出炉的蜜酥金黄诱人,轻轻一咬便酥掉渣,甜而不腻的滋味在舌尖化开。

  土蜂蜜采自秦岭花海,核桃是山林的馈赠,每一种食材都带着自然的印记。

  庞香手法娴熟,揉面、起酥、包馅、烘烤,动作间透着岁月沉淀的从容。

  十年前,庞香还是穿梭在都市人海中的打工者。2015年,两当县云屏三峡景区建成,她带着梦想回到云屏,将祖传的老宅小院改造成农家乐。青瓦木檐下,她用柴火灶炖出家乡味道,让过往游客尝到了久违的乡愁。

  2019年,她偶然将制作传统蜜酥的过程拍成视频上传网络,竟收获了50万次的播放量。金黄的蜜酥在镜头前泛着诱人光泽,传统手艺与现代传播的碰撞,让深藏秦岭山间的美味走出了大山。

  在恪守古法的基础上,她悉心研发出米花、五仁等多重风味,让传统技艺与当代味蕾深情对话。借助电商和物流的翅膀,这些大山深处的甜蜜滋味已飞往全国各地。

  如今,她的蜜酥年销售额已达50万元。这份甜蜜的事业,不仅让她在家乡扎下了根,更让云屏的传统美食被更多人知晓。

  生意蒸蒸日上之时,她更将这份甜蜜与乡邻共享——与当地300多家农户建立合作,定点收购山核桃、土蜂蜜等原料,让大山的馈赠找到归宿;更吸纳十余名留守妇女,手把手传授制作技艺,让古老的手艺成为照亮乡亲们生活的温暖灯火。

  两当号子:非遗回响中的文化赋能

  青山如黛,溪水潺潺,“两当号子”县级传承人张永利一声高亢悠扬的号子穿透晨雾,惊起林间雀鸟。这项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的艺术形式,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由迁徙至此的移民们创造,以其高亢激昂或平缓悠扬的曲调,诉说着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作为“国际慢城”,云屏镇的生活节奏确实比大城市缓慢许多。但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上,云屏人却走在了前面。

  “两当号子不只是老调重弹,我们给它填上新词,注入新灵魂。”张永利告诉记者,她和其他传承人一起,将交通法规、医保政策、禁毒宣传等内容编入号子歌词,让政策宣传更接地气、更易传播。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接收到这些重要信息的宣传。这种创新的传承方式,让两当号子更加贴近生活,走进了千家万户。

  为让非遗真正赋能发展,当地推出“号子+研学”模式,组织学生体验创作过程;在民宿集群打造“号子夜话”活动,让游客在山间夜色中聆听文化故事。当年轻姑娘的清脆嗓音与老人的苍劲唱腔在山谷间共鸣,两当号子便在传承中完成了从文化遗产到文旅IP的蜕变。

  这便是两当号子的魔力——不是束之高阁的非遗标本,是能落在烟火里、唱进人心头的活态传承。

  “远方的客人等你来,云屏三峡花正开,吆咦吆咦吆——欢迎到云屏来”号子声里,有非遗传承的坚守,有岁月沉淀的智慧,更有慢城百姓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

  五世同堂:百岁老人的幸福人生

  秦岭深处的云屏,时间仿佛被山风拉长,这里的长寿不是传说,而是山水中自然生长的生活态度,今年101岁的张玉兰老人,便是这片土地上最诗意的注脚。

  老人居住的农家小院里,院子里晒着刚采收的野菊花,墙角的老南瓜圆润饱满,与竹竿上晾晒的草药共同勾勒出山居岁月的静好。当我们走进小院时,老人正坐在门口晒太阳,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温暖而亲切。

  “外婆长寿的秘诀,就是心态好。”老人的外孙张元清坐在一旁说,“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

  如今家里五世同堂,孙子辈有20多个,重孙、玄孙更是绕膝成群,逢年过节时,一大家子坐满十几桌,张玉兰老人总会给孩子们讲“勤俭持家”的道理,“她常说,日子是一分一分攒出来的,再富也不能浪费,吃饭要把碗底刮干净,衣服能穿就别扔。”

  这些话,像种子一样落在后辈心里,如今家里的小辈们,不管在外做生意还是上班,都守着“和睦、勤俭”的家风,逢年过节回村,总会先到老人跟前,听她念叨几句,再跟着学唱一段两当号子。

  在云屏,像张玉兰老人这样的长寿老人还有很多。他们生活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遵循着简单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与山水为伴,与邻里和睦相处,在慢生活中感受着生命的真谛。在云屏,长寿从来不是刻意追求的目标,而是与自然共生、与传统相守时,岁月给予的最慷慨的回馈。

  【记者手记】在云屏镇,听见时光的回响

  离开云屏镇的那个清晨,薄雾依旧缠绵山间。回望这片土地,我终于理解“慢城”二字的深意——慢不是停滞,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

  云屏让我相信,发展的道路不止一条。当我们在追逐效率的路上疲惫不堪时,这个秦岭深处的小城正用它的方式告诉我们:有时候,慢下来,才能走得更远。

  这片土地教会我的,不只是长寿的秘诀,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如何在与自然共处中找到平衡,如何在坚守传统中拥抱变化。云屏的答卷,或许正是这个快节奏时代最需要的解药。

  从前总以为“慢城”是让日子慢下来,现在才明白,慢的是心,是对传统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慢城理念让世界重新发现云屏的价值——不是追逐时间,而是与时光温柔相处。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