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寒共处 用匠心护路——嘉峪关探索高寒山区公路低碳养护
原标题:与高寒共处 用匠心护路——嘉峪关探索高寒山区公路低碳养护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
S215省道,北起甘蒙界南泉南山,南至甘青界二指哈拉山,全长316.24公里,公路全段在祁连山脉的余脉间蜿蜒伸展。这里的风,常年带着碎玉般的寒意,顺着陡峭的山壁俯冲下来,掠过裸露的岩层呜呜作响。
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管养的168.44公里路段位于祁连山中部区域,海拔2500米至4500米。此路段海拔跨度大、平均海拔高,是全省管养公路的海拔最高处。
“祁连深处镜铁山,一天能把四季见,五月风刮石头跑,六月仍然北风寒,七月还是漫山雪,八月棉衣身上穿,九月已是腊月天,十月风霜割人脸。”正是S215省道的真实写照。
高寒山区漫长的冰冻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公路的养护工作始终面临“护路保畅”与“护生态守底线”的双重考验。多年来,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关键,通过运用“就地冷再生+E碎封”等技术,探索出一条“路域生态协同共生、养护服务支撑发展”的特色路径。
“以前修这段路,就是在跟自然‘较劲’。”工作了20多年的老养护工孙林德的感慨,道出了传统工艺在这里的“水土不服”,热拌沥青从嘉峪关市区运送至海拔3000多米的施工点,沥青温度随着海拔上升大幅下降,沥青强度大打折扣,极易出现冻裂。
然而,这段公路的养护还面临多重叠加的挑战:地理上,冻土随季节反复冻融,持续侵蚀着路基稳定,加之山脉纵横的复杂地形,极大制约了养护效率的提升;交通上,沿线厂矿密集,重载车辆长期碾压,加速了路面老化与破损;生态上,因管养路段地处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养护所需砂石需从百公里外调运,进一步增加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S215省道修建年代久远、地质结构复杂,海拔高致使翻浆、返砂等病害频发,这里曾是全省路况最差、砂路比例最高的省级公路。
“要护好祁连山的路,先得找到适配祁连山的技术。”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令彦荣说,中心以“科技赋能绿色养护”为导向,在S215线祁连山区路段尝试“就地冷再生+E碎封”等技术,为高寒高海拔路段养护寻求更绿色、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方案设计阶段,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科技创新小组以“生态影响最小化”为核心,通过多次现场试验调整水泥掺量,在保障路面强度的前提下,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今年,在S215省道某路段的养护现场,记者看到了全新道路养护技术:冷再生机将原路面破碎后,养护工人按照配比掺加水泥,拌和后重新铺筑基层。待基层养护成型后,同步碎石封层设备紧随其后,一边喷洒乳化沥青、一边撒布碎石。经压路机碾压,约4小时便形成致密磨耗层。
相较传统工艺“一公里养护需数天”的效率,新技术大幅压缩作业时间,施工后还能立即开放交通,有效化解“养护施工”与“通行保障”的矛盾。
“我们修的是路,护的是山。”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镜铁公路段段长朱成元说,在祁连山开展公路养护,“生态红线”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新技术的应用,从源头杜绝了对生态的干扰,旧砂料就地利用,规避了新集料开采对祁连山植被、土壤的破坏。同时作业全程无需高温加热,杜绝了传统热拌工艺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周边牧民反馈‘施工时也闻不到刺鼻气味’。”朱成元介绍,应用“就地冷再生+E碎封”技术养护公路,单公里养护成本较传统工艺下降约60%。另外可通过优化碎石粒径增强路面耐磨性,能灵活应对高海拔、重载等使用场景。
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在S215省道累计实施该技术超3万多平方米。
如今,应用新技术铺就的S215省道,宛如一条丝带,在高寒山区的褶皱里缓缓舒展。车轮碾过的声响与风声、鸟鸣相融,让每一次通行都变成人与自然的温柔相遇。
- 2025-11-10嘉峪关酒泉机场提升航班执行率
- 2025-11-04嘉峪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 2025-11-04嘉峪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 2025-11-01【甘快看】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丨甘肃嘉峪关的千年“地下画廊”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