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决胜“十四五” 迈向“十五五”|从身边变化看这五年】在家乡的土地上 做一个“麦田守望者”——“新农人”马登云的绿色梦想

点击图片查看
视频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田丽媛 灵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苟家宝采制

马登云查看麦苗长势。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初冬的灵台,纵目远眺马登云的千亩梯田,嫩绿的麦苗如一层新铺的绿地毯,长势喜人。
这位皮肤黝黑的灵台汉子站在田埂上,俯身抚摸麦苗,眼神里有种特别的温柔。
8年前,他绝不会想到,自己会在家乡这片山地上,种出甘肃省首个有机小麦基地。

马登云的有机小麦基地。
从建筑商人到“新农人”
2016年,国家土地“三权分置”政策春风吹拂。已在建筑行业打拼十多年的马登云,心底那个“麦穗垂金、瓜果飘香”的农业梦被唤醒了。
他毅然转行,在灵台县中台镇安家庄村流转了1036亩山地。
手续办完那天,马登云喜忧参半。喜的是土地平整生态良好,忧的是没水没电,山路陡峭。“手里捧着流转合同,感觉沉甸甸的。”他说。
拉电架网、铺路修房……他开始加速进行基础设施改造,一个多月后,荒山渐换新颜。
第一座活动板房建成那晚,尽管地面水泥未干,马登云却迫不及待住了进去。那一晚,他彻夜未眠,反复思考:这片土地的未来该怎样发展?

嫩绿的麦苗长势喜人。
逆流而上的有机路
一次培训中,现代有机农业“健康、生态、公平、关爱”的理念深深吸引了他。马登云发现,流转的撂荒复垦土地顶部为林区,两侧是自然沟壑,形成了天然隔离带,尤其适合发展有机农业。
“就种有机小麦!”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纳闷。别人流转土地大多选择周期短、效益好的作物,没人会种小麦,更没人会不用化肥农药。
面对质疑,马登云坚持己见。他网上订阅资料学习,积极参加培训,熟悉有机种植规范。
“有机认证有严格标准:种植过程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和转基因技术,土壤、水质、环境质量都要达标。即使所有指标合格,仍需3年强制转换期才能取得证书。”马登云说。

马登云正在平整土地。
2017至2019这三年,只有投入没有收益。家人不理解,朋友不支持,大额开支也让马登云压力倍增。
2018年冬天,母亲从衣柜里翻出积攒的5千多元,硬塞给他,反复叮咛要照顾好自己。
“去年母亲去世了,生前她最放不下的还是我这个守在大山、住在板房的儿子。”马登云声音低沉,“这份牵挂,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弥补的愧疚。”

马登云正驾驶农机平整土地。
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农人
2019年10月20日,马登云的基地终于获得国家认证委颁发的有机证书,成为甘肃省首个有机小麦种植基地。
“那一刻,我热泪盈眶。风雨之后终见彩虹!”
随着首批有机小麦收获,他申请并通过了面粉的有机认证。“汉黍”品牌有机面粉投放市场后,以健康、营养、口感好的特点,赢得消费者普遍好评。
2023年11月,“汉黍”商标正式入选甘肃省第四批“甘味”品牌名录。
有机小麦产业的成功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作为国家“头雁”项目首批学员,马登云肩负起带领乡村产业振兴的责任。

马登云的公司吸纳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受访者提供)
他的公司除了每年向农户提供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外,还吸纳部分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他们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企业力量。
马登云说:“我与土地的故事或许平凡,但我种出的每一粒有机小麦,都承载着对土地的敬畏、对梦想的执着,承载着助力乡村振兴、守护大国粮仓的使命担当。”
冬日暖阳下,千亩麦田泛起绿色希望,马登云依然守望在这片黄土地上。
而他,正是“十四五”以来灵台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正在这片热土上,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的“三农”故事。

马登云公司生产的面粉获得有机认证。(受访者提供)
- 2025-11-11【甘快说·丝路话语·锚定目标接续奋斗】增强党的“四力”,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磅礴力量
- 2025-11-11【甘快看】甘肃金昌地企携手建西北最大钠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 2025-11-11【甘快看】瞭望 | 古老基因的现代表达
- 2025-11-10【甘快看】【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H5|指尖上的千年甘肃 壁画里的丝路回响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