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甘肃馆太吸引人啦!” ——第八届进博会甘肃非遗展馆见闻

2025-11-07 08:4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甘肃馆太吸引人啦!”

  ——第八届进博会甘肃非遗展馆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甘肃馆太吸引人啦!”

  “是啊,甘肃的好物多得很哦!”

  “裕固族风格的水桶包、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永年’系列文创、甘谷的麻鞋、庆阳的香包……个个都是难得的精品。”

  …………

  11月5日下午,第八届进博会甘肃非遗展馆内,客流如云。来自全球的参展商和上海市民,沉浸式观赏甘肃非遗展品。几位女士一边看,一边挑选心仪的展品,并感慨:甘肃馆太好逛啦,都走不出去了。

  在萨尔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展台,身着裕固族服饰的公司副总经理妥丽坤,成为甘肃馆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当参展商走近展台时发现,承载裕固族民族文化的展品,更是让人惊喜连连。

  “这包好漂亮啊,是什么包?”

  妥丽坤说:“这是水桶包,采用了肃南裕固族群众织帐篷的织褐子工艺,纯手工制作。”

  “看这质地,就不一般。”

  “它的原料线是从巴基斯坦进口的。”妥丽坤说。

  这背后的故事一讲,立即引起参观者的共鸣——“这就是中国扩大开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啊!”

  本届进博会上,妥丽坤带来了100多种产品,每种产品的背后,都有着关于文化和开放的精彩故事。

  参观者一转身,又被平凉古法蓝染非遗文创工作室的展台吸引,一件件用蓝染布制作的饰品、挂件、围巾、帽子、养生锤等产品精致而美观。

  古法蓝染平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灵蓝草木染非遗文创工作室主理人李梅介绍,蓝染是最古老的植物染色技艺,原材料是板蓝根叶子,制作过程是将蓝叶经浸泡、打靛、过滤,提取蓝靛后,加入水、草木灰、黄酒,进行养蓝发酵,在发酵好的蓝染液里对布进行染色。古人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对蓝染技艺最形象的描述。用蓝染布制作的用品,因取之于自然、无污染、健康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闻听这一非遗的内涵,参观者对展品更加爱不释手。

  “这个发卡多少钱?”“这条围巾啥价格?”……参观者纷纷扫码购买。

  “这个珍贵啊!这应该是居延汉简里的字吧?”

  此时,一位参观者惊奇的话语,又把许多人的目光吸引到了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文创展台。

  “是的,这是我们从汉简里拓印出来的‘吉语’系列,比如,‘长毋相忘’‘平安喜乐’‘满心欢喜’‘阳燧高迁’……”甘肃简牍博物馆文创负责人杨倩说,“更有特色的是,我们以馆藏汉代封检文物为原型,用封泥制作了这款文创,将汉代邮书保密措施还原呈现给人们。”

  “这些文创真好!既有着悠久的文化,又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位女士说着,就问起了价格,想赶紧收入囊中。

  看着大家对汉简文化的浓厚兴趣,杨倩现场当起了“导游”——作为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长期致力于简牍资源的研究利用。像封检,亦称检,是一种特制的用于物品或文书封缄的木板。封缄文书的封检有三道凹槽,封绳缠于三道凹槽,捺上封泥,拓上印章,以起保密作用。这些“三封其口”的封检实物对于了解汉代邮书保密措施极具参考价值。

  展品变成商品,“头回客”变“回头客”,是人们对甘肃非遗的认可,也是甘肃非遗的魅力所在。

  历史悠久而厚重、文化多彩而独特的甘肃,通过进博会的开放平台,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