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半世纪手艺 二十年坚守 一碗酿皮托举“四朵金花”的上学梦

2025-11-06 08:47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唐菊兰正在给顾客抓酿皮

  清晨六点,兰州雷坛河便民菜市场还笼罩在夜色中,47岁的唐菊兰系着洁净的蓝布围裙,已经忙碌起来,刚蒸好的酿皮被切成均匀条状,麦香混合着辣椒油的醇厚香气,在市场上悄然弥漫。“现切现调的筋道,20年了,老主顾就认这口。”唐菊兰笑着说。

  这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是唐菊兰与丈夫汪生华多年打拼的缩影,更承载着四个女儿的上学梦。从东乡县唐汪镇的黄土坡到兰州的便民菜市场,这对夫妇将传承半个世纪的酿皮手艺做成口碑招牌,更用如山的父爱母爱,为“四朵金花”铺就了求学之路。

  半个世纪手艺传承 少年的匠心启蒙

  “我们家做酿皮,算起来有50年了,是正经老手艺,我丈夫的姨娘家是唐汪镇有名的酿皮世家,小时候,丈夫在姨娘家看着普通面粉经和面、洗面、沉淀、蒸制变成筋道酿皮,便一头扎进这门手艺。”唐菊兰说。

  “高担酿皮的精髓在‘三洗三澄’,一步都不能省。”汪生华说,面粉要选当年新麦磨制,和面依天气调水量;洗面分离淀粉与面筋,面筋发酵至起泡才算合格;蒸制火候要匀,水开后大火蒸3-5分钟,直到酿皮透明有光泽、薄而不断。

  1998年,23岁的唐菊兰和丈夫来兰州谋生,初到兰州时,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在菜市场附近摆酿皮摊。兰州酿皮店很多,要站稳脚跟不易。夫妻俩坚持老手艺,很快积累了一批回头客。“虽然很辛苦,但看着顾客吃得满足,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

  2003年,夫妻俩租下现在的店面。为贴合兰州人口味,汪生华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微调调料:本地线椒用菜籽油小火慢炸,加花椒、八角提香;醋选本地粮食醋,酸甜适口;蒜泥、芥末当天现做保新鲜。“筋、薄、滑、香,这四个字是底线,不能砸了祖辈的招牌。”唐菊兰说,“如今,小店一天能卖200多斤酿皮。”

  “四朵金花”的成长路 父母的坚守与期盼

  正在读大学的大女儿每天都要视频和妈妈聊上一会儿。每逢假期她都去店里搭把手。从小看着父母起早贪黑,就想多帮忙分担点。

  汪生华夫妇共育有四个女儿,大女儿在读大学,二女儿读高二,三女儿读初二,小女儿读五年级。四个女儿乖巧懂事、成绩名列前茅,这是夫妻俩最骄傲的事。“我们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四个女儿都上大学,过上好日子。”唐菊兰说。

  在孩子们记忆里,爸妈永远是家里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小时候不懂事,抱怨爸妈没时间陪我们,现在才明白,他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我们。”二女儿说。

  为给孩子们稳定的学习环境,夫妻俩在兰州买了一套小房子,虽面积不大,却温馨整洁。“有了自己的家,孩子们也能安心读书了。”唐菊兰说,老家的房子也已翻新,等孩子们都出息了,他们就回老家养老。

  多元经营添活力 老味道里的新梦想

  除了招牌高担酿皮,店里还有醪糟、粽子、米糕、甜醅子、灰豆子等特色小吃,这些都是唐菊兰跟着本地老师傅学的。

  醪糟用临夏糯米发酵,香甜醇厚;粽子裹着红枣、豆沙,软糯香甜;米糕淋上蜂蜜桂花酱,甜而不腻;甜醅子酸甜爽口;灰豆子用麻色豌豆慢熬,加红枣、桂圆调味,绵密营养。“很多顾客吃酿皮时会再点一份甜醅子或灰豆子,搭配着吃更对味。”唐菊兰说,多元化经营让小店人气更旺。

  随着时代发展,夫妻俩也尝试新的经营方式。去年,在大女儿的帮助下,他们开通了外卖平台。“开通后一天能多卖几十碗,不少上班族成了回头客。”唐菊兰说,“不管堂食还是外卖,品质都不能打折扣。”唐菊兰语气坚定。

  眼下,夫妻俩还有个新计划:酿皮真空包装销往外地。“真空包装能保存几天,想让外地朋友也尝尝地道的兰州高担酿皮。”唐菊兰说,他们已联系包装厂家,正在做调研。

  20年坚守,夫妻俩并未满足,更大的梦想在心中酝酿:“希望把店做大做强,开几家分店,让更多人吃到我们的酿皮,也让孩子们以后过上更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 桑杰才让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