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流域统建 多维要素赋能——甘肃省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燕茹
在陇原广袤的土地上,一场以数字技术驱动的“治水革命”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我省水利部门通过构建数字孪生流域,以疏勒河数字孪生建设为先导,推进精准感知、智能调控、高效协同的全省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推动水资源管理从“人管”向“智管”转变,实现了节水增效、生态保障与产业发展的多赢局面。
数据汇治夯实数字孪生基础
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的核心是“数据驱动”,而数据汇治确保所有数据能够被有效整合、管理、使用。省水利厅按照“应接尽汇、贯通共享”原则,推进省级数据汇集平台建设。
全省近万个监测点一站式解析,治理数据95.55亿条,现有45类、6.9万项水利汇聚数据实现省、市、县三级共享;疏勒河流域13个灌区、28座水库的各类监测数据汇聚省级平台,定向回流省级42类基础数据,以及水雨情、取水口、视频等648个实时监测数据,支撑起了水资源精准管控的“数字神经”。
我省创新建立的“任务驱动 批量填报+一张图动态校核”双通道数据更新维护机制,全面实现“一数一源、一数多用”,业务数据一致性提升至80%以上;省级数据资产门户开放1035项资源,跨部门共享基础数据交换量达到1.7万条、动态监测数据11亿条以上,为数字孪生水利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省级统筹示范引领全域推广
我省以疏勒河流域为突破口,开展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灌区和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试点建设,将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入“水网+流域+工程+灌区”全要素管理。
在昌马灌区南干渠500亩试验区,120套远程测控闸阀实时调控水量,汇集光照气象、流域水情、水库调度、灌溉面积、种植结构、土壤墒情、用水需求等多元数据,综合近五年13.4万条灌溉实验数据,构建作物需水预测模型,实现从“引水”到“田间”的全过程精准管控。
在总结南干渠试验区经验的基础上,省疏勒河中心与玉门市政府、甘肃农垦饮马农场和黄花农场协同推进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整合骨干渠道、远程测控闸门、斗口计量设施及高效节水设备,形成数字孪生驱动、多级工程协同的水资源精准调配体系,实现“闸控自动化、灌溉可视化、用水精准化、水情透明化”管理,水资源调配效率大幅提升。
我省构建的“全渠道自动控制—灌溉预报—精准滴灌控制”模型,闸门远程控制精度由“厘米级”提升至“毫米级”,实现来水需水“预报”,极端水情“预警”,调度方案“预演”,动态优化“预案”,重点渠道实现“少人巡护”,基层站所实现冬季“无人值守”。
科技赋能助推高质量发展
我省依托科技实施数字孪生水利建设,通过构建覆盖全省空天地一体的智慧水利体系,实现了对水资源、水工程、水生态的精准化监控、智能化模拟、前瞻性预演和科学化决策,显著提升了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节水增效方面,疏勒河灌区来水、需水预报模型演算,去年灌区节水3062万立方米,灌区斗口以上渠系利用率达到0.71,粮食作物较传统漫灌亩均节水30%,节省农药化肥21%,节省人工支出30%,增产增收15.3%;保障生态方面,通过遥感遥测技术精准掌握水情墒情,严控灌溉定额,年度下泄生态水量7800万立方米,敦煌西湖保护区湿地逐年恢复,消失近300年的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重现水域;活水兴业方面,依托智能传感、模型演算,优化灌溉调度方案,保障农业灌溉的同时,通过水权交易将节约的2600万立方米农业用水用于中核四〇四、马鬃山工业园区等重点企业,破解了工业“指标性缺水”难题。
我省将以疏勒河等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成果为基础,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利用、生态保护治理等能力,为保障区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水动能”。
- 2025-10-30【甘快看】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马蹄寺石窟镌刻文明交融印记
- 2025-10-31甘肃省加强技术服务 助力采矿损毁土地调查
- 2025-10-31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甘肃省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 2025-10-30【甘快看】行进中国丨静宁苹果的“三级跳”
 
                 西北角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