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榆林窟发现“悟空密码”:壁画《玄奘取经图》比《西游记》早三百年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亢兆宁 宋芳科 程健 刘姗 王星懿
在甘肃瓜州的戈壁深处,榆林河峡谷两岸的峭壁上,藏着一座与莫高窟并称“姊妹窟”的艺术宝库——榆林窟。它虽不及莫高窟声名远播,却以5200余平方米的壁画、270余身彩塑,封存了唐至元代的艺术精华,更藏着比《西游记》早300余年的“悟空密码”,让西游故事的源头与丝路人文的脉络在此交织。
10月30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瓜州榆林窟,在这里《西游记》的故事再次被古老的壁画演绎,成为传奇。

榆林窟的壁画艺术,尤以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图堪称巅峰。建于西夏、经元清重修的第2窟,西壁门南北两侧各绘一铺水月观音,是西夏壁画中的上乘之作。南侧观音端坐水边岩石,身光圆轮通透,右手拈串珠、左手抚岩石,双足踏在水中绽放的莲花上,身旁修竹摇曳、灵鸟蹁跹,龙女合十礼拜;北侧观音则肩披绿巾、手持飘带,仰首凝视新月,脚下碧海茫茫,善财童子乘云而来。

两幅作品均以青绿色调为主,观音面部贴金虽已氧化,却仍显清新淡雅,更以“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巧思,用对角线分割画面、大量留白,让有限的壁面生出无穷空间感,堪称中国传统美学与佛教哲理的完美融合——正如唐代白居易赞水月观音“净渌水上,虚白光中”,这般意境在榆林窟的壁画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真正让榆林窟与西游故事紧密相连的,是北侧水月观音图右下角的一组细节:一位身披袈裟的汉族僧人双手合十,隔水遥礼观音,身后跟着个头戴金环、形貌如猴的男子,正举手遥望,身旁还牵着一匹露着头的马。这便是比吴承恩《西游记》早300多年的《玄奘取经图》,僧人是玄奘,猴面行者正是孙悟空的原型。无独有偶,第3窟西壁南侧的《普贤变》壁画中,还藏着另一幅取经图:玄奘与猴面行者双手合十祈祷,似是取经归来拜别菩萨,画面里师徒、马匹的形象与第2窟呼应,构成了早期“西游故事”的图像版本。

这些壁画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扎根于瓜州的历史与传说。在瓜州锁阳城遗址——这座在戈壁中屹立1700余年的古城里,藏着玄奘收徒的往事。当年玄奘西行求法,至瓜州时因严禁私自出关受阻,胡人石槃陀主动找上门,愿做他的徒弟并护送出关。最终,石槃陀与他的枣红马,成了《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白龙马的原型。锁阳城的北城门,正是当年玄奘出关之地,如今站在城墙上,仍能望见瓮城的轮廓,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玄奘与石槃陀策马西行的身影。而榆林窟的画匠们,正是将这段发生在瓜州的真实故事,融入壁画创作,让历史成了艺术的源泉。

更有意思的是,壁画中“猴面行者”的形象,还藏着丝路文化交融的痕迹。有学者推测,“猢狲”与“胡僧”发音相近,早期猴面形象或许是从胡僧相貌演变而来——这与瓜州作为丝路要道,多民族汇聚的背景不谋而合。从锁阳城的真实故事,到榆林窟的壁画演绎,西游故事的雏形在这片土地上慢慢生长,最终被时光沉淀为艺术瑰宝。

如今走进榆林窟,看水月观音的空灵意境,寻壁画中的“悟空原型”,再联想锁阳城的玄奘往事,仿佛能触摸到西游故事的源头脉络。这座莫高窟的“姊妹窟”,不仅以壁画艺术惊艳世人,更用独特的方式,将丝路的历史、佛教的文化与民间的传说串联起来,让我们在凝视壁画时,既能遇见美的极致,也能重逢那个藏在历史深处的“西游初心”。(洞窟壁画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 2025-10-24公发筑路 畅行陇原|G215瓜州双塔至桥湾段病害处置完工:45天攻坚 提前15天焕新通途
- 2025-10-23甘川新通道G248线江果河至迭部段一级公路项目先导段工程开工
- 2025-10-23“甘味出陇”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启动
- 2025-10-23陇拍客丨山丹:搬入暖心房 圆了安居梦
 
                 西北角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