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静宁:“小微工厂”点亮乡村振兴路

2025-10-21 11:57 来源:中国甘肃网

  机器的轻鸣,取代了昔日的鸡犬相闻,成为乡村清晨最动听的旋律。在静宁,一座座扎根村头的“小微工厂”,正用繁忙的生产线,为乡村振兴注入崭新活力。

  清晨七点,陪读家长李晓爱在送完孩子上学后,便一早来到城关镇附近的一家服装制衣乡村就业工厂上班。车间里,一排排机器飞速运转,工人们正在低头跟着缝纫机的节奏缝制衣服。走进车间,李晓爱便来到自己的工位忙碌起来,开启了一天“家门口”的工作。她凭借一手熟练的缝纫技术,已成为车间技术骨干,月均工资可达4500元。

  更多和李晓爱一样的陪读家长来到住家附近的工厂,既兼顾到了家庭,又能打工创收。

  近年来,静宁县坚持把乡村就业工厂作为加快农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加大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的管理和扶持力度,聚焦果产业区位优势,延长产业链条。目前,已建成乡村就业工厂近80家,就近稳定吸纳就业人员2500人以上,人均月工资2300元左右。

  在治平镇乡村就业工厂的苹果种植园里,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也正在逐渐成长。治平镇刘河村的果农陈彦军,因其精湛娴熟的果树修剪技术和通俗易懂的理论讲解,在2022年的“静宁果农”劳务品牌技能大赛中获得金牌“静宁果农”。平时,他除了管好自家20亩果园外,闲暇之余还主动走出去与县内外果园大户合作,讲述自己的务果经。在获得技术服务费的同时,他实现了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双增长。“以前种苹果靠天吃饭,现在咱也评上了农民技术职称!通过县里组织的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专项培训,不仅提高了自家果园的产量,还在果农技能大赛中被评为了“金牌果农”,闲暇之余也能出去讲讲课。”他捧着红彤彤的苹果,笑着说道。

  近年来,静宁县通过全力打造“静宁果农”劳务品牌,苹果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向技术输出的转型升级。目前,静宁果农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达到3.6万人,辐射带动全县苹果产业就业达8.9万人。广大果农凭借一技之长,活跃在基地、工厂、课堂,实现了多渠道创收。同时,静宁县创新性地将果农技能评级与信用评价绑定,构建起“技能+信用”双重认证体系。通过静宁苹果专家工作站培训、技能大赛选拔,累计培育金银铜牌“静宁果农”300余人,评定农民技术职称1146人。而这些资质全部纳入县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成为果农的“信用名片”。

  暮色四合,村头工厂的灯火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显得尤为明亮。在静宁县的广袤农村,正探索着一条以“产业下沉”为核心的独特路径:将工厂建到村头,将岗位送到门口。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胞工程”,不仅激活了农村闲置的劳动力和资源,更照亮了无数家庭的新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讯员 李标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