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定西

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让实践结出富民果

2025-10-20 08:55 来源:中国甘肃网-定西日报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魏 璐 冯文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是“科技小院”模式连续第二年被写入国家顶层设计,突显了科技小院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

  曾经,技术断层是制约定西农业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困境,近年来,定西围绕主导产业布局科技小院,如今已建成11家,汇聚11支专家团队、117名科研人员常驻一线,形成“建设一个小院、辐射一个产业”的精准服务格局。

  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走进中国农技协甘肃临洮马铃薯科技小院,嫩绿的马铃薯组培苗在培养架上整齐排列,暖光下叶片舒展,生机盎然。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刘升燕正专注观察组培苗生长情况:“我们一直围绕马铃薯产业,做着把技术带入地里、把实验写到大地上的实践。”她介绍,小院培育的“甘农薯19号”今年已完成登记,与此同时,高产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也通过“田间课堂”手把手教给种植户。

  不远处,该校22级博士研究生魏涵的工作更为具体。她轻轻拨开土壤,向记者展示饱满的种薯:“我们从茎尖脱毒开始,在实验室培育脱毒苗,再移栽到温棚繁育。这套方法能从源头解决种薯退化和病害问题。”

  截至目前,定西依托科技小院累计推广马铃薯优良品种280多万亩,马铃薯良种覆盖率已从65%大幅提升至92%。

  一颗种薯的“科技旅程”

  从实验室到温棚,从组培苗到丰收的种薯,科技的力量贯穿一颗优质种薯的“一生”。在获评2024年“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的甘肃渭源马铃薯科技小院里,金灿灿的种薯堆成小山,正准备发往云南、贵州等地。

  “自从有了科技小院,种薯质量和效益都上来了!”渭源县五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副会长刘永红拿起一颗种薯,语气里满是自豪。依托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专家团队,小院不仅开展新品种引进和病虫害防控,还落地了1项省级科技成果,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

  渭源县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李永成补充道:“周边农户跟着学技术、种良种,收入明显增加。”

  中药材飘香的“基因宝库”

  科技小院的辐射效应不止于马铃薯。在陇西药圃园中国农技协甘肃陇西中药材科技小院内,黄芪、党参等药材迎风摇曳,药香扑鼻。

  “小院依托甘肃中医药大学组建团队,核心工作是种质保存与技术推广。”陇西县农技中心农艺师安世伟介绍,目前小院已保存324种、6448份中草药种质,引进板蓝根新品种“松鸣一号”开展示范种植,并推进微生物菌剂防治黄芪根腐病的研究。

  截至目前,小院已举办培训12期,受益农户超600人,为陇西50万亩中药材种植提供科技支撑。

  小院子 大未来

  从马铃薯到中药材,11家科技小院如一颗颗“科技种子”,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们不仅带来良种良法,更让科学种植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建设科技小院的初衷,就是要让实验室里的好技术、好品种,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硬支撑’。科研人员带来的48个优质新品种、24项增产新技术,最终都要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魏小春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更多科技小院扎根定西,让科技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上结出更丰硕的富民果实。”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