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甘肃评论

以人为本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10-15 09:4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周兆辉

  当前,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一要求,为新时代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了根本指引。坚持以人为本,从空间布局、建设实践到治理效能全方位创新城市发展逻辑,既是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城市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重构空间理念,让城市布局适配人的生活半径。空间是城市的物理载体,其布局逻辑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品质。重构空间理念。一是围绕人的需求优化空间供给与分配。要推动空间供给从“见物不见人”向“人本尺度”回归,老旧小区改造不能仅停留在外立面翻新,更要通过加装电梯、建设社区食堂、开辟口袋公园等微更新举措,精准对接老年人、儿童等群体的高频需求,让空间布局充满温度。二是促进空间功能从“机械分割”向“融合共生”转型。要打破产业区、居住区、行政区的机械分割,推动“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减少跨区通勤压力。在新区建设中,同步规划产业配套与生活服务;在旧区更新中,要盘活闲置空间、植入新业态,让居民工作在附近、生活有品质,避免“睡城”“空城”现象。三是保障空间权益从“少数优先”向“全民共享”延伸。在城市核心区预留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在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设置无障碍设施,确保不同收入、不同年龄的群体都能公平享受城市空间资源。

  转变建设理念,让城市品质满足人的多元需求。城市建设是民生工程,其价值取向应聚焦“人的实际感受”而非单纯追求“数字指标”。转变建设理念,需紧扣人的多元需求、校准建设方向。一是从“硬件堆砌”转向“体验提升”。城市建设不能止步于“盖楼修路”,更需关注居民的实际体验。道路建设既要拓宽车道,也要完善慢行系统、优化过街设施,提升步行与骑行的安全性、舒适性;建筑设计既要兼顾外观气派,更要注重采光通风、隔音降噪,让居住更健康宜居。二是从“破坏重塑”转向“有机更新”。对待历史街区、老旧建筑,应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杜绝“大拆大建”式的破坏性开发。要通过微改造、精提升,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让居民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时代变迁。生态建设需尊重自然肌理,依托原有山水脉络打造生态廊道,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们对诗意栖居的向往。三是从“技术崇拜”转向“人文关怀”。智慧城市建设要避免沦为“数字秀场”,始终以“便民利民”为核心;开发政务APP要考虑老年人的使用习惯,破解“数字鸿沟”问题;安装监控设备要平衡安全与隐私保护,防止过度监控,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优化治理理念,让城市运行契合人的参与期待。城市治理是系统工程,其效能高低取决于能否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优化治理理念,需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一是从“单向管理”转向“多元共治”。畅通群众参与渠道,通过居民议事会、听证会、网络问政等方式,让群众在垃圾分类、物业监管、公共服务定价等事务中拥有话语权,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合力,确保治理决策贴合民意。二是从“粗放治理”转向“精细服务”。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提升治理精度。针对交通拥堵,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信号灯配时;针对入学难,动态调整学区划分、增加学位供给;针对养老问题,推行“时间银行”“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等创新举措,以“绣花式”治理把民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三是从“结果考核”转向“过程问效”。改变单一以GDP增速、财政收入等硬指标衡量治理成效的方式,将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建立以群众评价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标准,让治理过程成为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过程。

  作者单位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