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生态文明看甘肃

【甘快看】“古木医生”正年轻

2025-10-14 20: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树啊树啊,你把我们都保护得很好,我也把你保护好 “古木医生”正年轻

青年守护者“把脉开方”,古树名木枝叶繁茂,吸引游客驻足。受访者供图

  巨伞一样的树冠,粗壮的树干,眼前这株千年国槐,盘根错节,枝繁叶茂。

  来自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85后工程师张瑜仔细评估着“老寿星”的“健康状况”,告诉记者:“万物皆有灵,草木亦有心,人和古树之间相互依靠。”

  作为承载历史记忆的“活化石”、见证生态变迁的“绿色瑰宝”,古树名木是一座城市不可再生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被称为‘古树’,名人手植、具有重要文化及历史纪念意义的树木则是‘名木’。”张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及她负责的“兰州市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小组”15名队友的一项工作便是给古树名木当“医生”。

  2020年至今,这支由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先锋队”,参与66棵古树名木的复壮保护工作,并围绕其展开10余项科研项目。

  “每次看到古树名木‘康复’,发出新芽、长出新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张瑜说。

  给树看病,也要“望闻问切”

  古树名木的“身份证”,是它就医的凭证。

  兰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园林绿化科科长成曦介绍,根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兰州市共有古树名木16871株,其中单株古树名木482株(含名木18株)、古树群5处共16389株。林草部门对单株古树名木实施挂牌管理,标注树种、树龄、等级、编号,扫二维码能看详细资料。

  “每株古树名木还有明确的管护单位和专属‘监护人’。广大市民可以通过兰州市林草局官网上的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查询相关信息。”成曦说。

  用“电子身份证”建好健康档案后,张瑜团队正式出诊,“中西医结合”“望闻问切”一样都不能少。

  “根据树木的叶片、枝条和树干生长状态,古树名木生长势划分为正常、衰弱、濒危和死亡4个级别。”张瑜说,他们主要面对的“病患”是正常叶片量占叶片总量的20%-95%、新梢生长偏弱、枝条有部分枯死、树干局部损伤或少量坏死的“衰弱株”,以及正常叶片量占叶片总量的20%以下、枝条枯死较多,树干大部分坏死、腐朽或成孔洞的“濒危株”。

  “看病”的第一步便是从外观上整体观察树木的叶、干、根,判断是否有糜烂、腐朽、孔洞等问题。一旦发现病灶,便要进行“手术清创”——大面积掏空腐烂部分,接着打磨、杀菌、消毒、干燥、碳化及刷上桐油防腐。

  “以前技术有限,会把掏空的树洞填充起来,现在我们更推崇开放式处理,这样能避免树洞积水导致二次腐烂,更利于树木健康。”张瑜解释道。

  土壤环境是“内科”诊疗的关键。若发现古树根系裸露或土壤板结,技术人员会先对土壤进行化验,检测有机质含量、含盐量、pH值、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根据化验结果,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添加有机质、腐殖质,在树穴周围打透气孔,严重时还会修建复壮沟和渗水井,为根系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如果古树存在倾倒风险,复壮小组会立即采取加固措施——用支撑杆为树干提供支撑,或在树体上采用硬拉牵、软拉牵的方式固定,防止古树倾倒。随后,还会对树冠进行修剪,剪掉病虫枝、干枯枝、伤残枝、劈裂枝、徒长枝等影响古树名木生长的枝条,让树木的养分能更集中地供给健康枝条,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也提升了古树的景观性。

  病虫害防治同样是古树保护的重点工作。以国槐为例,蚜虫、槐木虱、天牛、尺蠖是常见的“天敌”,需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制定季节性防护计划,及时喷洒药剂等。“古树抵抗力弱,一旦遭受病虫害侵袭,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所以防治工作必须做到位。”张瑜强调。

  以敬畏之心对待守护工作

  学者梁衡将古树承载的意义誉为“树梢上的中国”。

  国务院颁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800号),于今年3月15日开始施行,是国家层面首次出台的古树名木保护专项法规,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实践中的成熟制度上升到法规层面。

  国家立法、地方实践、专业保护、全民参与,越来越多力量助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从“抢救性保护”向“系统性管护”转变。

  成曦告诉记者,这几年,兰州市的市、区林草园林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会同属地检察院开展古树普查,会同属地法院开展古树巡查。市级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用于古树名木抢救复壮、920万元用于什川古梨树保护。

  “这项工作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成曦说,2023年,兰州市林草局策划发布“黄河岸边忆乡愁—爱古树·爱金城”公益募集项目,目前已获捐款82.2万余元。

  “我妈妈就喜欢和古树接触。”成曦笑着说,“一次,她和我说笑,说儿子你们修复了这么多的树,你去告诉它们,‘树啊树啊,我把你保护好,你把我们都保护好’。”

  “中国人内心深处对自然是敬畏的。”成曦说。

  在张瑜心里,这是一份考验专业能力的工作,也是一个探险的过程。

  在修剪高大古树的枝条时,需要爬上十几米甚至二十几米高的树干,而部分古树树干内部腐朽,踩在上面如同踩在“定时炸弹”上。此外,在进行土壤改良时,有时要挖到两三米深,地下情况未知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我们在山上测一棵古树的胸径,一位年轻博士一脚踩空,滚了下去。我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幸亏没什么大碍。”张瑜心有余悸。

  “还有些古树内部空洞情况复杂,仅凭肉眼和经验难以精准判断空洞位置和大小,每次救治也需要更加小心。”张瑜期待能引进先进设备,助力团队工作。

  “我们的工作越来越有前景。”张瑜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全国首批13家树木医院在北京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批128名专业树木医生已通过严格考核持证上岗,标志着我国树木健康管理领域迈入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古树带我们触摸历史、品味乡愁

  古树名木见证岁月变迁,张瑜和小伙伴也在和它们接触的过程中,丰富着人生的“年轮”。

  “一些古树生长在古建筑里,我们和文保局的专家沟通复壮方案,既要保护古树,也不去伤害文保设施。”张瑜说,这一刻她领悟到的是历史的厚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张瑜团队对兰州市南滨河路读者大道几株树龄超百年的左公柳进行复壮。作业期间,不时有人投来好奇的目光,“老兰州”还会侃侃而谈,讲述他们和这些古树之间的美好记忆。

  “对我们这座城市而言,左公柳不仅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经略西北的历史印记,更承载了‘生态优先、实干担当’精神。”张瑜说,兰州市推进黄河两岸绿化工程,打造“花径、花境”等景观,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左公柳保护理念的延续。

  婆娑树影下,广大市民也在触摸历史,品味乡愁。

  在2025年兰州市直机关强省会行动“金点子”征集活动中,马奇围绕一株1380年树龄的国槐讲故事,斩获一等奖。

  他介绍,这株树位于兰州市红古区张家寺服务区附近,是兰州市树龄最久的古树名木。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其先行官在驿站旁种下此树。曾经因雷击、干旱枯萎,又三番根芽重生。

  作为土生土长的红古人,马奇建议,将这棵古树纳入升级改造的“张家寺服务区”,并将其更名为“文成公主服务区”,挖掘兰州第一古树“文成槐”和唐代驿站的文旅资源。

  “张家寺服务区位于京藏高速兰州至海石湾段的咽喉位置,是甘肃、青海两省交通流转的重要节点。每年有数千万人往来,聆听这株古树的故事,或许能吸引游客‘留下来’。”马奇心里记挂着家乡的发展。

  在甘肃省2025年古树名木科普宣传周省级宣传活动中,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一级巡视员高建玉直言,甘肃地处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古树名木资源丰富独特。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绿色文物”,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甘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而今,通过资源普查、挂牌保护、法规建设、科学复壮等一系列举措,甘肃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世界第一古梨园”的魅力,成为兰州“满福丰收季”里一道难忘的风景;陇南市徽县田河村依靠153棵千年古银杏树,建设施,推文创,办赛事,累计引客超百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