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向“新”而行 向“高”攀登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吴舒睿
甘肃省定西市共有经营主体23.64万户,其中民营企业3.59万户、个体工商户18.52万户。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396.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攀升至53.8%;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3.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5.8%;民营经济缴纳税金24.44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0.68%。 这一组组数字,折射出定西市民营经济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的鲜明特征,也勾勒出定西市民营经济向“新”而行、向“高”攀登的稳健步伐。
甘肃省定西市近年来以优化环境为基石、政策供给为支撑、科技赋能为引擎,推动民营经济总量持续壮大、贡献不断提升,成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与“活力源”。
制定多项政策 民营经济“信心足”
惠企政策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阳光雨露”。定西市制定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真正让“企业找政策”变为“政府送服务”,制定的《定西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更是将国家及省市政策细化为可落地的“任务书”,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同时,定西市坚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联席会议制度,深化拓展“五式工作法”,全面推行“六必访”“包抓联”制度,由市、县两级10349名干部结对包抓31683户经营主体,2025年上半年累计走访企业13119人次,解决问题693个,问题解决率达92.9%;市县区组织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74场,收集建议诉求236项,已解决213项,解决率达90.3%。
投入真金白银 民营经济“底气足”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政策“组合拳”助力。定西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平台+政务服务+金融”模式,2024年以来,累计为企业减免税费21.9亿元,切实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定西市连续三年开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四项工程,全市7.6万家企业入驻“甘肃信易贷”平台,授信636.3亿元、获贷499.97亿元。 此外,定西市还加快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已出让工业用地517亩;深入实施“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70万元,为2729户企业减免工伤保险费714.75万元,为2582户企业减免失业保险费435.04万元,全方位保障企业用地、用工、资金需求;建立了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覆盖23.64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形成“推荐清单”1.88万户,银行机构对清单内主体授信1.65万户次、金额99.58亿元,实际发放贷款1.61万户次、金额86.5亿元,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 民营经济“活力强”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定西市以“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为抓手,通过“多测合一”等措施,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时限压缩为2个工作日,企业不动产登记压缩至1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显著提升,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99.7%,18件“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运行,公共资源实现全流程100%电子化交易。
在信用监管方面,定西市在39个领域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受理企业信用修复申请401笔,办结率达100%,同时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废止一批行政规范性文件,完善“两轻一免”清单,以“柔性执法”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强化科技驱动 民营经济“加速度”
定西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推动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从“跟跑”向“领跑”跨越。
2025年,定西市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8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5家,优质企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定西高新区、陇西高新区成功入选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创新载体建设迈上新台阶。
同时,定西市还组建黄土科技创新产业研究院,发布可转化科技成果125项;邀请21所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处长(专家)定西行”活动,推动“产学研用”精准对接;建立民营经济规上企业研发投入稳定支持机制,获批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59个、培育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和众创空间15家,招引72项重点项目,推动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当企业特色与定西优势结合,当“民企信心”和“定西服务”同频共振,民营企业大显身手可谓正当其时。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定西民营企业将持续锻造核心竞争力,在向“新”而行、向“高”攀登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 2025-10-14让马家窑彩陶“活”在指尖——临洮县用科技点亮马家窑文化破壁之旅
- 2025-10-14高永平主持召开市政协党组(扩大)会议
- 2025-10-11接待游客149.95万人次!定西“双节”期间文旅市场繁荣有序
- 2025-10-11国庆中秋假期通渭文旅市场活力迸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