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烧壳子里的家味与乡愁
中秋节前,金塔县金塔镇中杰村村民王建琴家的小院里满是胡麻油混着麦香的浓郁气息。泥土砌成的烤炉里柴火正旺,案板前围着七八个乡亲,揉面、拌馅、捏团的动作娴熟利落。刚出炉的烧壳子金黄诱人,烫得人直甩手,却没人舍得放下那口喷香的温热。在这里,每一块锅盔、每一个烧壳子,都裹着金塔人最熟悉的“家的味道”。
“要等烤炉烧到一定火候,面也醒得刚好。”王建琴把手里的面团揉得愈发圆润。
她的烤馍手艺是打小跟着妈妈学的,所用的食材也都是自家产:面粉是自家小麦磨的,鸡蛋是散养土鸡所下,馅料是戈壁滩上摘的沙枣、红枣熬制,就连拌料的胡麻油也是地里收的籽榨出来的。
中秋节临近,小院成了最热闹的“工坊”。秋收刚过的乡亲们闲不住,纷纷赶来搭把手,揉面的、包装的,分工明确,说说笑笑间,烤盘就堆得满满当当。
王建琴的丈夫焦其刚守在土炉旁,脸被炉火映得通红:“火候是关键,差一点,味道就不对了。”
每一炉要烤30分钟。刚出炉的烧壳子泛着油光,咬一口,酥软香甜,沙枣的绵密、红枣的清甜在嘴里化开,那是刻在金塔人记忆里的乡土滋味。
一开始王建琴和焦其刚做烤馍馍只是自家人吃和送亲戚,后来街坊邻居打听着来买,慢慢就成了现在的生意。夫妻俩为自家小作坊取名“王大嫂”烧壳。烤馍没有华丽包装,红色纸盒上只印着“家的味道”四个大字,却凭着口口相传的好口碑,吸引着城里人开车来买,还有人从外地打来电话订购。
随着时间推移,“王大嫂”的烤馍也在悄悄“升级”。“以前就是‘油瓤子’和沙枣两种口味,后来听大家的建议,加了红枣和豆沙馅的。馍馍外面的花纹也加了很多花样。”王建琴翻着手机里的快递单号,眼里藏不住笑意,“今天刚给兰州、南京等地发了货。一想到外省的朋友也爱吃咱金塔的烤馍就骄傲。”
为了这份家乡味,王建琴最近每天凌晨5点多就起床兑面,忙到深夜12点才歇息。“累是真累,但看着乡亲们能多份收入,想着能让更多人在中秋节吃上正宗的金塔烤馍,就浑身是劲。”
土炉烤馍的动人,还藏在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小插曲里。9月26日上午,王建琴给客人装锅盔时,发现上面沾了点草木灰,正想换时客人却连忙摆手:“烤馍馍嘛,有点草木灰才更对味。”
顾客马雪琴说:“吃‘王大嫂’的烤馍,放心。送亲戚朋友,送的也是咱金塔人的心意。”
土炉的柴火还在烧,麦香飘得很远。在金塔人的餐桌上,这一块块圆滚滚的锅盔、一个个饱满的烧壳子,早已不只是食物——咬一口,是妈妈的味道,是家的温度,是团圆的象征,是独属于金塔人的中秋记忆与乡愁寄托。
- 2025-09-30酒泉市瓜州县零工市场的暖心变迁
- 2025-09-30金塔县项目审批按下“加速键”
- 2025-09-30肃州博物馆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 2025-09-26牛羊产业成为推动酒泉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