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技能+非遗” 创造新精彩——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甘肃技能成果展区亮点纷呈

2025-09-21 08:08 来源:甘肃日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9月19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郑州开幕。赛场上选手们激战正酣,赛场下的技能展示交流区亮点纷呈。

  走进位于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的甘肃技能成果展区,“技能之光照亮丝绸之路”的主题字样映入眼帘……敦煌莫高窟、黄河母亲、嘉峪关城楼、丝路驼铃等地域符号,巧妙融入展区设计肌理,让整个空间充满陇原风情。在这里,甘肃在传统工艺振兴、文旅融合、非遗传承等领域的技能创新成果集中呈现,形成“技能+非遗”双向联动的展示脉络。

  展区中央,幕布垂落、锣鼓声起、灯光骤亮,“环县道情皮影戏”展演区瞬间成为全场焦点。幕后,艺人指尖勾着皮影杆,手腕轻轻一动,身披铠甲的武将便在幕布上“迈”开步子,伴随着悠扬的道情唱腔,时而挥剑、时而转身,将古老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

  台下观众看得入神,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录像,唱到精彩处,阵阵掌声在展区响起。“以前只在影视剧里看过皮影戏,这是第一次近距离观看,真的很有感染力!”来自浙江的嘉宾胡娜说。

  展演区旁,“环县道情皮影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治文正低头细致雕刻皮影。他一边忙活一边向观众介绍,皮影从制皮、过稿、雕刻,到着色、出水,再到最后的组装,前后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得十分细致。“道情皮影戏承载着甘肃当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希望通过此次展演,让更多人亲身领略这门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张治文说。

  展区里最具烟火气的角落,当数兰州牛肉拉面展演台。铜锅里的牛肉汤鲜香四溢,拉面师傅站在操作台后,雪白面团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啪”的一声甩在案板上,转眼就拉成均匀纤细的面条,下锅、捞面、浇汤……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早就听说甘肃的牛肉面很好吃,今天总算能尝到了!”参观者循着香味纷纷驻足,很快排起了长队。品尝后,大家直呼:“汤鲜面筋道,一口下去很满足。”“这味儿太正宗了!”

  掐丝珐琅展演区,则像一座小型“色彩宝库”,精致且华丽。展架上,国家级技能大师李海明带来的百余种作品格外吸睛——“敦煌藻井系列”纹理繁复精巧,绘着敦煌飞天的珐琅看盘灵动雅致,形态各异的珐琅饰品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太美了,我要买回去送给女儿!”来自黑龙江的张航当场选购了两条珐琅手链。

  这是李海明第二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展演。此次大赛期间,他的“反弹琵琶竹盘”“黑曜石盘马踏飞燕”两件珐琅工艺作品入选国家成果展区,他本人还将在国家馆进行掐丝珐琅技艺展示。“这是一次很宝贵的机会,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我会继续努力精进技艺。”李海明说。

  展区一侧,“雅路人”麻鞋展位散发着别样的质朴气息。展台上整齐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麻鞋,有的鞋面编着简约几何纹路,有的缀着小巧布艺装饰,既保留了传统麻鞋的质朴与舒适,又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吸引力十足。

  甘肃雅路人麻编工艺制品发展有限公司的省级技能大师郭娟手里攥着麻线,指尖翻飞间,麻线在鞋底上逐渐织出规整纹路。不少参观者驻足细看、询问工艺,还有人直接选购下单。

  “这是我们首次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技能展演。希望借此平台交流学习、展示甘肃传统技艺、寻找合作机会,目前已经有重庆等地的展商表达了洽谈合作意向。”郭娟说。

  在河州蛋雕展位,又藏着另一番精巧。展台上,蛋雕相框摆台、蛋雕灯饰摆件等文创产品整齐陈列,用鸸鹋蛋雕刻的特色工艺作品更是精美绝伦。

  展台旁,蛋雕技艺传承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大三学生魏子淳正专注雕刻——随着刀刃缓缓游走,蛋壳上渐渐浮现出精美的图案,引得围观者拍手称奇。

  面对参观者“纯手工蛋雕需耗时多久”的提问,非物质文化遗产蛋雕技艺传承人杨星国笑着解答:“最简单的作品也要两个多小时,复杂的比如那件融合临夏古典建筑与牡丹元素的作品,我足足做了半年。”

  “希望借着此次机会,让更多人看见蛋壳在指尖‘绽放’魅力。”展演期间,杨星国还与来自广东的指掌画艺人等相关从业者进行交流,他也收获了新思考:“传统非遗也需要高科技助力,比如我们研发的蛋雕防震装置,有效解决了蛋雕作品易碎问题。期待更多交流合作,通过新手法、高科技让‘老手艺’被更多人知晓和接受。”

  甘肃技能成果展区的这场匠心盛宴,不仅为传统技能展示搭建了平台,更为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陇原文化神韵的窗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