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一颗“金果果”的乡村振兴破局之路

金秋九月,静宁大地的山地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缀满枝头,像一串串点亮希望的红灯笼。果农们穿梭其间,指尖翻飞间将饱满的果实收入筐中,脸上的笑意与果香交织,勾勒出一幅丰收的喜人图景——这丰收的背后,藏着静宁苹果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品牌响”的深层密码。
自然禀赋,是“品牌密码”的第一重底色。静宁地处苹果优生区,高海拔带来的昼夜大温差、充足的日照时长,让苹果积累了浓郁的糖分与脆嫩的口感,这是大自然赋予的“先天优势”。在雷大镇陈局村,果农雷喜望着自家2亩初挂果园,语气里满是自豪:“亩产近3000斤,苹果品相好、色泽亮,客商抢着要,地头价就卖到5元以上!”不远处的黎沟村,黎兴旺正为早熟红富士摘叶转果,他盘算着10余亩果园里,仅3亩早熟品种就能收获1.2万斤,“一亩卖2万元没问题”。优良的先天品质,为静宁苹果叩开了市场大门,成为品牌的“硬支撑”。
“静宁果农”劳务品牌,是“品牌密码”的核心纽带。历经40年“谋一果”的坚守,静宁不仅种出了全国规模第一的苹果栽植基地,更孕育出“静宁果农”这一民生保障类劳务品牌——它串联起自然禀赋与匠心种植,让“人”成为品牌的鲜活符号。如今,静宁苹果品牌价值突破百亿,产业链直接带动3.6万人就业,辐射近10万果农(占当地劳动力半数)。为了让“果农”更具含金量,当地每年开展1万人次果农培训,累计评定1000余名农民技术职称,颁发职业技能证书,让果农从“会种地”变成“懂技术、善经营”的专业人才,形成 “产业带就业、就业聚人才、人才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现代农业技术,是“品牌密码”的升级引擎。静宁没有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而是通过技术革新守护“好品质”: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矮化密植模式,让苹果生长更整齐、产量更稳定、操作更便捷;搭建节水灌溉系统、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既保生态又提品质;构建防霜防雹设施,为果园撑起“保护伞”。这些技术手段,让静宁苹果的品质从“偶然优良”变成“持续稳定”,夯实了品牌的口碑基础。
产业链融合,是“品牌密码”的增值关键。静宁跳出“只卖果实” 的单一思维,探索“苹果+旅游”模式,让游客走进果园体验采摘乐趣,把苹果变成“可体验、可感知”的产品;打造“产业+就业”集群化格局,从苹果种植延伸到分拣、包装、仓储、销售及深加工全链条,既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又让“静宁果农”的品牌形象更立体。如今,“静宁果农”不再是单纯的劳动者标签,而是“人+产品+故事”的结合体——果农的匠心、苹果的品质、乡村的振兴故事,共同构成了品牌的软实力。
一颗小小的静宁苹果,早已超越“水果”的属性,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金果果”。从依托自然禀赋孕育好果,到以劳务品牌激活产业活力,再到用技术与产业链延伸品牌价值,静宁苹果的“品牌密码”,本质上是一条“以品质立基、以品牌赋能、以产业富民”的发展之路。这条路上,果农的腰包鼓了,腰杆直了,乡村的活力足了,而“静宁苹果”的招牌,也在丰收季里愈发闪亮。
通讯员 李童晖 胡文龙 文/图
- 2025-09-18玉门:产业转型升腾“烟火气” 绘就温暖民生新画卷
- 2025-09-18泾川:西葫芦喜丰收 成了致富“金葫芦”
- 2025-09-18漳县: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2025-09-18玉门:“牛羊”当家促增收 乡村振兴劲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