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环县:以绿为墨 铺展乡村振兴多元路径

2025-09-19 11:08 来源:中国甘肃网

毛井镇风电草原

  秋日的环江两岸,褪去了夏日的焦灼,迎来丰收的希望。在环县庄子峁生态农庄,一串串火红的辣椒挂满屋檐,新酿的酱油飘散着醇厚香气,11户特色民宿正为即将到来的丰收节和中秋国庆假期做准备。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图景,正是当地通过生态建设、产业升级和农文旅融合绘就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生态优先:从靠天吃饭到绿色发展

  “以前都是靠天吃饭,天要是雨水好,农民收入还有保障,要是干旱了,就彻底没收成了。”庄子峁生态农庄七奶奶陈桂莲的感慨,道出了昔日农民面对自然的无奈。

  转变始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实践。小南沟乡乡长裴艳介绍:“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广绿色种植,保护土壤环境。”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当地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土壤健康,同时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近年来,环县大力实施“三北”六期项目,截至目前完成造林绿化19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改良草原36万亩,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产值突破4500万元。

  这些生态建设成果在今年的抗旱保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年前半年遭遇干旱、夏粮减产的情况下,通过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群众依然实现了增收保产。“我们组织群众种植玉米4000多亩,小杂粮等其他作物8千亩,现在秋粮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毛井镇乔崾岘村党支部书记高生满说。村民陈广霞欣慰地表示:“六月底几场雨下得很及时,看这玉米和糜子长得多高,今年收成会很好。”

  2019以来,环县建成高标准农田77.48万亩。2025年计划新建22万亩,年均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20万亩。这些基础设施和技术推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县粮食总产量年均42万吨。

小南沟乡杨胡套子草原

  产业升级:从零星生产到规模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庄子峁生态农庄负责人杨清艳用数据展示了产业发展的成效:“我们的酱油今年做到了将近2万斤,今年的游客突破了15万人次,农户田间地头的培训达到40期。”

  产业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扩大,更体现在质量提升。通过系统培训,农民掌握了新技能。“现在有培训的,培训住宿、烹饪,我们做农家饭,炸农家油饼子。”陈桂莲说道。目前,庄子峁生态农庄的民宿从零星发展达到了11户,家家户户的小规模养殖和共享菜园也在不断增加,“大家的收益越来越好”。

  据环县农广校统计,今年,环县开展种养能人、乡村工匠、直播电商人才培训5期,培训“新农人”473人,培养粉丝千人以上的直播账号73个。全面推广“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联动环州故城、庄子峁生态农庄、关营现代产业园等景点,举办“与辉同行”直播、美食文化周、羊肉啤酒季等文旅活动120多场次。

  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让农民从简单的农业生产向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服务等多元业态拓展,收入渠道更加多元,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农文旅融合:从单一农业到多元业态

  杨胡套子草原旅游文化周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裴艳介绍,通过连续举办这一活动,小南沟乡“深度推进农文旅融合,累计吸引游客5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超过150万元”。

  农文旅融合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激发了乡村的内生动力。杨清艳也表示:“在农民丰收节和国庆中秋期间,我们将推出新一轮的赶大集活动,让周边的产业户加入到庄子峁的平台来,更进一步助农增收。”

  今年,环县全域旅游迎来爆发式增长。县文旅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县共接待游客390万人,同比增长12.7%,旅游花费16.77亿元,同比增长29.29%。

庄子峁游客打卡拍照

  文化、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乡村的面貌和农民的心态。小南沟乡天子渠村民汪耀每周都要和村民一起整理乡村环境卫生:“环境好了,不仅来来往往的游客感觉好了,我们每一个村民也都很自豪。”这种主人翁意识,正是农文旅融合带来的深层变化。

  目前,环县建成旅游专业村12个,农家乐达到286家,民宿床位总数超过2000张。环县创新推出的“我在环县有块地”农耕体验项目,已经发展共享菜园、共享农场68处,吸引城市居民认领土地1300余块。

  这种多元路径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更重塑了乡村的价值和魅力,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愁、创造未来的美好家园。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画卷,正在环江大地徐徐展开。(杨蕊)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