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风云:乔治·何克,我来看望您
乔治·何克,我来看望您——深切缅怀为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
雷风云
乔治·何克,我来看望您,
站在山丹培黎学院您的雕像前,
您那英武帅气的形象栩栩如生,
仿佛还听得见八十年前您与同学们在篮球场上的对话,
您告诉同学们要团结协作、灵活机动、敢于突破,
您和蔼可亲的语气,
顷刻间也突破时空的界限,
将你我的距离拉近,
您聊起了您远在英国的家乡和亲人,
您也聊到了您在牛津的大学生活及人生抱负,
您聊到期待着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奉献力量,
年轻的你如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义无反顾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乔治·何克,我来看望您,
凝视着纪念馆里一幅幅珍贵的照片,
您那坚韧挺拔的身躯率先垂范,
敬佩您在秦岭偏僻乡村双石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
开创培黎工艺学校教育事业新阶段,
惊叹您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狼烟中勇毅前行,
带领、呵护着几十位“黄石的孩子”,
越过崇山峻岭、涉过冰冷河流、闯过戈壁荒滩,
完成一场举世瞩目、千里搬迁的“小长征”;
乔治·何克,我来看望您,
走近您为培黎设计的农场、车间、教室、操场,
您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永不疲倦的巧手创造神奇,
你用自编的教材、简陋的器材、露天的场地,
为穷乡僻壤培养出技术工人及工程师的苗子,
你用先进的知识和理念,造福山丹人民名垂青史,
您和路易·艾黎在凤县双石铺刻下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格言,
您与艾黎及教师、同学们在山丹河畔围坐在篝火旁,
畅谈培黎学校的蓝图及新中国的美好未来,
至今仍激励着培黎人在数智科技时代勇攀职教高峰;
乔治·何克,我来看望您,
顺着您追求进步的炯炯目光高瞻远瞩,
您曾经用犀利的笔锋剑指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和无耻,
您还用深情的文字描绘解放区的阳光明媚、讴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正义,
您亲往冀中抗日前线采访朱总司令、聂荣臻将军和浴血奋战的八路军将士,
您与诸多国际主义战士及国际友人众志成城,
堪称中国抗日战争及反法西斯战线上坚强的同盟军,
您呕心沥血的著述《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影响深远,
您与路易·艾黎是战友、是搭档、是同志,
艾黎接替你担任培黎校长十多年屡建功勋,
用您的事迹写下《何克:从牛津到山丹》流芳中外,
您或许也见过白求恩、柯棣华、罗生特、汉斯·希伯,
您应该还知道斯诺、史沫特莱、李约瑟、林迈可,
你们都是屹立在华夏山峦上的一座座耀眼的丰碑,
中国人民永远怀念、爱戴你们!
乔治·何克,我们来看望您,
我和同志们都为你真诚的微笑所感染,
你用美丽善良的心灵,
救助、抚养了那些受战争和饥荒涂炭的中国儿童,
你用无微不至的关怀,
为培黎的同学们和聂氏四兄弟带来温饱、健康、知识、技能、团结和勇气,
您的遗言“将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感人至深,
您可以欣慰的是,
当年那些“黄石的孩子”,
都受到你模范言行及谆谆教导的影响,
成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者,
你身后的山丹,
艾黎和外籍专家也与大家一起建立了山丹医院,
为当地老百姓及学校师生看病施药、救死扶伤,
到如今,现代化的培黎学校书声朗朗、人才辈出,
绿水青山的山丹新城拔地而起、地美人欢,
分布在山丹、兰州、北京的培黎学子们,
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者。
今天,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日子里,
乔治·何克,我们一起来看望您,
您是人民的英雄,
您是年轻人的楷模,
您是工合组织的荣耀,
您是英伦和牛津的骄傲,
您三十年的生命固然短促,
但您辉煌人生的光芒却千百年永耀人心,
您工作、战斗过的山丹、双石铺、上海等地有你栩栩如生的雕像,
中国的职教事业也牢记您的功绩,
描写您的中外合拍电影《黄石的孩子》令人泪目、催人奋进,
您家乡的英国人民纪念、缅怀你,
英中了解协会会长专程率团来山丹看望您;
乔治·何克,我们又来看望您,
你巍然屹立在山丹城外高高的龙首山顶峰,
欣赏着当今河西走廊创新发展的美好图画,
伴随着培黎学子们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和茁壮成长,
回望着四坝滩、大马营、焉支山的历史钩沉和汉代名将霍去病、隋代“万国博览会”的传奇故事,
环顾着世界镍都金川的崛起和山丹马场事业的腾飞,
目睹着祁连雪峰流下的清泉注入美丽的山丹河,
你踌躇满志,你豪情万丈!
乔治·何克,我们会再来看您,
延续与您和培黎师生们的球场对话,
与您一同在龙首山下、山丹河畔散步、小跑,
倾听您年轻的声音和激情的欢笑……
冬去春来,当您家乡英伦小镇的玫瑰花、郁金香、风信子、薰衣草悄然绽放,
东方热土凤凰山、太行山、祁连山上缤纷烂漫的山丹丹、报春花、格桑花、九月菊,
将永远陪伴着您永远年轻、矫健的身影,
带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念,
乘着华夏名产的河西骏马,
在八十响洪亮的礼炮声中,
在千军万马的欢呼欢腾中,
在数万羽白鸽翩然飞舞中,
跨越时空,高歌奋进,
奔向和平、发展、携手、创新的美好未来。
乔治·何克烈士生平简介:他为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乔治·何克|和平捍卫者,1938年,英国年轻人乔治·何克来到中国。他为英美报纸撰稿,揭露日军暴行;他参与发起中国工合运动,为抗战提供军需物资;他参与创建培黎学校,为中国培养技术人才。1945年7月22日,年仅30岁的何克因破伤风感染不幸离世,永远地留在了中国。他将中国东方主战场的真实图景和重要性带给了世界。何克心中人道主义的信念,照亮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英国期间,讲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英两国人民相互支持、休戚与共的故事,提到了英国记者乔治·何克的感人事迹。“一位中文名字叫作何克的英国记者,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还担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雷风云,2025年6月下旬初稿于应中国甘肃网邀请赴甘肃张掖出席纪念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乔治·何克活动途中,2025年9月3日完稿于北京市丰台区住所。
作者简介:雷风云先生,湖南郴州人,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科技外交专家委员会中奥专委会主任委员,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研究员,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前科技参赞,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原副局级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副司长及驻英国总代表。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创刊三十周年优秀作者。近年来在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诗歌月刊》《三峡文学》《国际人才交流》《今古传奇》《南京诗词》《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航空报》《湖南日报》《欧洲时报》《欧华文艺》《剑河风》等国内外报刊、诗歌文学平台及网络媒体发表长短诗歌数十首,诗歌作品曾获2022“全国林草诗歌大赛”三等奖、甘肃省文联“诗酒丝路”《飞天》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三等奖、《诗刊》社“问鼎苍穹”主题诗征集暨“太空诗会”作品征稿活动优秀奖及中国诗歌学会、河南省文联等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诗河-鹤壁”全国诗歌大赛提名奖。

1938年夏季,英国青年记者乔治·何克(亦名:郝乔治)在延安和晋察冀边区采访。通过与朱德和聂荣臻的深入交谈,何克对抗战的胜利和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

2016年5月,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在上海为乔治·何克建立纪念碑,向世人宣传弘扬何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

2025年6月下旬,诗作者雷风云参赞应邀赴甘肃张掖出席甘肃省纪念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乔治·何克活动,参观山丹培黎职业学院校史馆,学习艾黎、何克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 2025-09-18铜奔马——东西交融的“文化使者”
- 2025-09-18千年敦煌壁画的“云端新生”
- 2025-09-18甘肃:千年文脉沃土厚植 文化强省步履坚实
- 2025-09-18千年敦煌壁画的“云端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