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祁连山下是我家丨嘉峪关草湖湿地:从荒漠到生态绿洲的秀美变迁

2025-09-17 10:27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 刘姗

  当大漠孤烟邂逅碧波荡漾,当千年烽燧映照水草丰美,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深处,一座以生态为笔、以绿色为墨的国家湿地公园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甘肃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这片曾被风沙侵蚀的荒芜之地,如今已蜕变为集生态保护、科研监测、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地处蒙新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前沿的草湖湿地,总面积1411.51公顷,其中湿地面积951.93公顷,是河西走廊重要的生态屏障。

  依托讨赖河露头泉水和地下溢出水提供水源,这里孕育了沼泽湿地、库塘湿地、灌丛沼泽三大类型,滋养着31科76属97种植物和131种野生动物,其中包括4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和24种Ⅱ级保护动物。

  这里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更是阻挡沙漠东侵的天然防线。

  据了解,自2020年启动专项保护工程以来,公园累计投入1.92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实施水系治理、植被恢复等23项生态工程,修复坝体5座、治理湖岸5.7万平方米,使湿地面积较建设前增加12%,植被盖度提升至65%以上。

  2024年,这片生态净土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标志着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这片土地上,曾经驼铃阵阵,商队穿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历史遗迹。

  公园内“草湖三大宝”——芨芨、垡子、大湖草,不仅是农耕文明的物质载体,更衍生出独特的生态智慧:当地居民在长期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观念,这种观念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地埋改造供电线路7.3km,消除了候鸟迁徙障碍,打通了迁徙通道,每年,上万只候鸟在此歇脚补给,与古烽燧构成时空交错的生态画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

  正如来自北京的游客魏女士所言:“在这里,每一粒沙都承载着历史,每一滴水都孕育着未来。”

  园内,一座占地400平方米的科普展馆,通过互动屏幕展示着湿地“地球之肾”的奥秘,让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相得益彰。

  数据见证着绿色奇迹:近年来,累计在公园北侧风沙沿线恢复退化植被310hm²、草方格压沙草120hm²;今年3月,2次监测到500只以上的灰鹤迁徙种群在草湖停歇,草湖成为大天鹅越冬地,白鹭、灰雁等的繁殖地;2024年,在施工影响下仍接待游客5.53万人次。

  站在塔上远眺,胡杨林与湿地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壮美的生态长卷。

  但草湖人深知,湿地保护永远在路上。

  当夕阳为沙山镀上金边,成群的赤麻鸭掠过水面,这片戈壁绿洲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着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共生的动人篇章。

  从曾经风沙肆虐的荒芜之地,到如今生机盎然的生态家园,草湖的蜕变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坚定探索。

  它用事实证明,只要秉持敬畏之心、坚持科学治理,荒漠也能绽放出生命的奇迹,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典范,激励着更多地方踏上守护生态、创造绿色的征程。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