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张掖

【祁连山下是我家】山丹:丝路蜂腰处的千年回响

2025-09-10 17:53 来源:新山丹

  焉支山下,夕阳为广袤的草原铺上一层金色。牧马人挥动长鞭,驱赶着数百匹骏马奔腾而过,蹄声如雷,震起千年尘埃,与祁连山的雪线勾勒出河西走廊最纤细的腰身。

(山丹地理图)

  在这里,每一粒沙土都藏着故事,每一声蹄响都是历史的回音。在这里,山丹县以2000多年的文明重量,承载起了丝绸之路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

  “蜂腰”要地,河西走廊的时光琥珀

  山丹,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被誉为“丝路马都·古韵山丹”。这里南依祁连山,北接龙首山,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狭长通道,最窄处仅数十公里,宛如河西走廊的“纤细腰身”。这条“蜂腰”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从而造就了山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丹马场雨后初霁)

  《中国国家地理》山丹附刊将其概括为“三山环合锁金川”的地理格局,以“四坝文化—汉武屯边—丝路商驿—现代文旅”的历史脉络为主线,全景式呈现了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时间仿佛被施了魔法,将两千多年的金戈铁马、商旅驼铃、民族交融与信仰回响,一一凝结其中,形成了一块光彩温润、内涵丰厚的“时光琥珀”。

  长城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境内汉、明长城遗迹被誉为国内保存完整的“露天长城博物馆”。这里的长城跨越千年,展现着丝路古道的沧桑巨变。硤口古城段保存完整,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烽燧与城墙,感受历史的厚重。

(蜿蜒并行的汉明长城)

  山丹马场延续着千年马背传奇,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皇家军马场,每天清晨六点,数百匹军马在牧马人驱赶下奔向草场,“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被誉为“草原上的交响乐”。游客可以在这里学习骑马,参观军马培育史,体验牧民传统技艺。

(山丹马场万马奔腾)

  焉支山作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素有“天然氧吧”“小黄山”之称,更因匈奴歌谣“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而闻名遐迩。山上林海松涛、雪峰倒影,自然风光绝美,是自然奇观与文化符号完美融合的典范。

(雾锁焉支)

  历史层叠,两千年的文明沉淀

  山丹的历史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文明的对话与交融。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其中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山丹作为张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汉朝经营西域的重要支点。霍去病在此屯兵养马,创建了山丹军马场,至今已延续2100余年。

(硖口古城)

  历史上,山丹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匈奴、羌、吐蕃、蒙古等多个民族在此留下了足迹。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张掖改名为甘州,因城内清泉遍地,泉水清冽甘甜而得名。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设立甘肃行省,取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首字合并为“甘肃”,开启了甘肃作为省级行政区的历史。山丹,正是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悠久的历史也造就了山丹多元的文化根脉。丝绸之路的驼铃在这里悠然回响,中西文明在此交汇碰撞。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在此共生共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赛马风驰电掣)

  这里,古老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传承的舞台,非遗技艺在篝火跃动间焕发新生;盛夏时节,炒拨拉的香气裹挟着丝路记忆飘散四方,焉支花谷的徒步队伍相映成趣;金秋时节,丰收的喜悦在焉支花谷·羊主庄园荡漾,游客既能品味地道羊肉的醇厚,也能体验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当冬雪覆盖祁连山脉,“万人同吃牛娃子饭”的民俗盛宴与冰雪嘉年华又将寒冷化作热情,让山丹的文化魅力四季常青。这些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既是对古老文明的当代诠释,更是让“古韵山丹”品牌走向全国的生动画卷。

(山丹马场万马奔腾)

  时光流转,山丹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重塑自身,却从未遗忘根本。今天的山丹,依然保留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气质。它不张扬,却自有千钧之力;不喧哗,却深藏文明的回响。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每一缕风都带着历史的余温。

  文旅融合,古老土地的现代蜕变

  山丹县正以文旅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丝路传奇。2025年上半年,山丹县接待游客314.46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和17.7%。

(大型交响乐《祁连山》实景演出在山丹马场奏响)

  这些亮眼数据背后是“文旅+”模式的深度实践与创新探索:研学经济异军突起,艾黎纪念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基地推出的红色教育线路,吸引了8256名学生参与研学旅行;夜间经济活力十足,焉支巷子、如意花海、世博恒太城三大夜间消费地标,构建起“夜憩、夜娱、夜食”的多元消费场景;庄园经济蓬勃兴起,名马庄园、芦笋庄园、土豆驿站等特色庄园让乡村从“单一生产地”变为“复合生活场”,已接待游客3.6万人次,创收超200万元......

(建设中的名马庄园)

  此外,山丹还有炒拨拉这道特色美食,被当地人称为“乡愁图腾”,是山丹文旅融合的绝佳注脚。从街边小摊走进美食节的聚光灯下,炒拨拉已成为带动消费的“流量密码”,第三届山丹炒拨拉美食节更是吸引8.9万名游客参与,非遗美食成功“破圈”。

(《中国国家地理》乡见中国·遇见山丹沉浸式文旅直播现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丹县正以《文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为蓝图,正沿着“硬联通”与“软赋能”两条路径稳步前行,以“丝路马都·古韵山丹”为核心,培育“山丹·好礼”文创品牌、“寻味美食旅行”餐饮IP,通过河西五市宣传联盟、兰西城市群文旅协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旅游线路。交通网络重构方面,S590线山丹至马场二场公路、兰新高铁三四线山丹北站等项目加速推进。同时,智慧文旅升级步伐加快,建设山丹智慧文旅分析平台,实现“门票预订+酒店住宿+交通查询”一站式服务。景区还将推出“云游”“全景虚拟游”等数字体验,借助大数据精准匹配游客需求。

(第三届山丹炒拨拉美食节开幕现场)

  如今,当你站在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豪迈气概。这里,千年的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可品的存在。

  走进山丹,便是走进了一部活态的丝绸之路史。(山丹融媒 杨建刚)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