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武威

同心共绘民族团结新画卷——天祝县天堂镇各族群众手足情深见闻

2025-09-08 10:09 来源:中国甘肃网-

  原标题:同心共绘民族团结新画卷——天祝县天堂镇各族群众手足情深见闻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天祝县天堂镇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示范小镇建设,在思想浸润中凝聚共识,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守望相助的时代故事。

  一所村医室,谱写“团结曲”

  “曼巴”,藏语意为“医生”。在天堂镇雪龙村,魁梧汉子陈德明的身影常穿梭于村组间——这位从医20余年的村医,是村民口中的“好曼巴”。“陈德明救过不少人!”50多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伊永宏提起他,总有讲不完的往事。

  2016年,汉族村民李生明不慎摔倒致膀胱破裂,昏迷之际,陈德明火速赶到。缺专用器械,他就用输液管做简易导尿管,帮助其及时排出尿液保住性命,后经县医院救治痊愈。2017年夏天,70多岁的土族老人伊成德在深山放牧时,突发脑中风晕倒在河边。陈德明接到求助后骑摩托车进山,山路难行,他和老人家人轮流背起180斤的老人出山,叫来救护车送医。如今老人80多岁,逢人就夸陈德明。

  防疫、体检、随访、送药上门……陈德明的足迹遍及雪龙村每个角落。他还借行医宣传党的政策、调解矛盾、倡导移风易俗,如今村里“一碗烩菜办丧事”、破除作法念经成新风,各族村民相处更和睦。“曼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架起民族“连心桥”。

  一张全家福,见证两地情

  天堂村是藏、土、回等民族聚居村。69岁的刚德义不是本村人,却成了村里的“带头人”——这位从赛什斯镇来的上门女婿,20岁起在村委会任职,历任会计、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等职,一干30年,还是村里首个开农家乐的人,2015年获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

  2004年,刚德义装修自家院落接待游客,凭诚信把生意做火。身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没只顾自己,而是号召全村开农家乐。很快,村里农家乐发展到近40家,村民和外界交流多了,日子也富了。2017年,他升级农家乐,又建了“扎西央琪”小宾馆,成了各族游客青睐的休闲地。

  2024年7月,上海市民刚鼐带家人来旅游,选中刚德义的农家乐。一聊发现同姓“刚”,两家人瞬间热络起来,刚鼐一家住了好几天,本康丹霞的风光、天祝的美食让他们印象深刻。“我回去要把天祝的雪域故事讲给所有人!”临走时,两家人拍了“全家福”,至今还常联系。在天堂镇这片热土,一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巨幅“全家福上”正在徐徐展开。

  一项提灌工程,滋润各族民心

  本康村的白昂旦,是村民眼里的“热心人”。55岁的他土生土长在村里,从80年代的“泥瓦匠”,慢慢成长为承揽藏式建筑工程的老板,踏实能吃苦。

  今年干旱少雨,村里200多亩药材几近枯萎,村民从山下挑水浇田,白昂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6月11日晚,他在村民群号召:“来我家商量,咱们引水浇田!”村民一呼百应,连夜达成共识。钱从哪来?300米扬程能不能成?1000米管道怎么铺?“人心齐,泰山移”,村民按亩数自发集资,很快凑了18万元。白昂旦带领村民代表去青海选设备,又跑林业、电力部门协调,换变压器、架线路。半个月下来,他黑瘦了一圈。为省钱,他号召各族村民义务出工,大家还自带菜肉,一起劳动、吃大锅饭,省下近30万元。

  如今,管道铺到田间,药材“喝”饱水,预计户均增收2万元,村民笑开了花。

  一曲民歌,唱出“民族团结一家亲”

  菊花村村民秦生军,藏文名莫科·万玛昂先,是国家级非遗“华锐藏族民歌”传承人。40余载坚守,他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生机。

  2022年初,秦生军花2.8万余元修缮自家庭院,改成华锐藏族民歌传承研习所。他家60多平方米的房间,既是工作室也是传习所,墙上挂着党和国家领袖画像——这是他表达家国情怀的朴素方式。每年春节,他组织文艺爱好者编排节目,让各族村民载歌载舞过新年;他还常去互助、门源等地参加民歌会,推动各族文化交流。自2011年起,他牵头的藏历新年晚会,第一项仪式永远是带领乡亲们升国旗、唱国歌,感恩党和国家。

  秦生军用歌声唱出华锐藏族的生活与情感,也唱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旋律,谱写出响彻大通河流域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华美乐章。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天堂镇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深化宣传教育。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必将绽放更绚烂的光彩。(记者杨鹏元 通讯员关明科)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