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绿色蜕变——白银市平川区国家储备林项目的“绿色突围”之路
原标题:黄土高原上的绿色蜕变——平川区国家储备林项目的“绿色突围”之路
白银融媒记者 张萍 米英隆
位于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的白银市平川区,曾饱受干旱少雨、风沙侵袭之苦,目之所及黄土裸露,生态脆弱不堪。
如今,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极目远眺,已是另一番景象:一行行林木并肩生长,昔日寸草难生的荒山,已悄然披上了绿装。这惊人蜕变的背后,是2021年启动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写下的生态奇迹。
生态蝶变:从荒山秃岭到绿意盎然
平川区国家储备林项目规划总面积45万亩,预计总投资70亿元,分四阶段构建“两屏两廊两道多点”绿色生态格局。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国土绿化30.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6%提高到4.41%,万亩荒山旧貌换了新颜。
“以前我们这都是荒山,通过这几年的植树,山也绿了,环境也好了,人住着也舒服了。”平川区宝积镇大湾村村民刘德安的话语道出了乡亲们的共同感受。生态的改善看得见、也摸得着,曾经的荒芜之地正逐步恢复生机。
据平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黄兴多介绍,按照“南保水土,北御风沙,中建绿洲”的思路,完成的国土绿化全部成林后,可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10%,每年减少水土流失50万吨以上,年固碳10万吨以上,生态屏障作用日益凸显。
产业赋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
平川区国家储备林项目在生态修复的同时,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方向,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25万亩纯用材林和20万亩木本油料林文冠果纯林的规划,构建起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文冠果树既是生态树种,又是经济树种,作为“生态经济双优”树种,它浑身是宝,又具有耐旱耐寒的特性。其果实可提炼高级食用油和生物医药原料,枝叶可以加工为环保材料,还可加工成文冠果茶、精油等产品。
平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张吉迪告诉记者,平川区重点谋划建设20万亩文冠果产业园,目前已种植9.9万亩。他算了一笔账:5年后文冠果树进入盛果期,每亩可产叶30斤、籽300斤,亩均经济效益达1800元。
生态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平川宝积镇窎沟村村民党生瑾2022年起就在林区工作。“浇浇水、除除草、打打药,活儿不重,收入稳定,还给家里增添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像他这样的养护员,仅王家山片区就有27人,主要负责5000多亩林区的日常管护。
创新驱动:碳汇经济打开绿色发展新空间
储备林项目不仅能带来生态效益,也能带来经济效益。2022年6月,平川区成立了全省首家林业碳汇发展中心,并积极构建集“一中心、一平台、三体系、四系统、N场景”于一体的林草碳汇智慧管理平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开展林草碳汇线上线下交易,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和生态环境含“金”量。
2024年6月,平川区林草碳汇智慧管理平台试运行,10月完成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注册开户。“目前正进行碳汇量监测核算,争取今年完成首期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平川区林业碳汇发展中心主任万康介绍。
据万康介绍,平川区林草碳汇智慧管理平台分为智慧林业管理系统、生态价值核算系统、林草碳汇数智管理系统、林草碳普惠系统四大类,主要通过“天地空”监测手段,将林草资源纳入平台实施监测管理,对林草碳汇量实施监测核算,做到林草管理科学化、数据化、透明化,为碳汇交易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蓝图绘就:迈向生态经济双赢新未来
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平川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还通过吸纳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当地就业和农民增收。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平川区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上实现了双赢。
“十五五”期间,平川区将以国土绿化为主线,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持续深化“生态美区”战略。平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苏其龙表示,到2030年底,将完成国土绿化37万亩,打造万亩集中连片文冠果种植基地4个;森林覆盖率达到1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7.5%;建成20个文冠果示范村,文冠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完成生态修复3万亩、荒漠化治理30万亩,让绿色成为平川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从荒山秃岭到满目青翠,从生态脆弱到碳汇交易前景可期,平川区国家储备林项目以“生态优先、产业赋能、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书写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生动答卷,为同类地区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川经验”。
- 2025-07-02白银市平川区开展文旅市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 2025-06-30打好“组合拳”擦亮“金字招牌”——白银市平川区政务服务中心全力打造诚信政务新标杆
- 2025-05-19白银市水利系统2025年项目建设推进会暨平川区中部供水水源工程开工活动举行
- 2025-04-08白银市平川区加大春耕信贷投放力度助农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