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兰州新区陈家井村:生态农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兰州新区西岔园区,陈家井村正以生态农场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这个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落,如今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公共服务优化以及生态环境改善,走出一条具有西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能
陈家井村生态农场占地面积达570亩,包含采摘区、食用菌深加工基地等多个功能板块。“我们的蘑菇基地就在上面,下面就是舟曲地质灾害搬迁移民点,形成了‘生产+安置’的联动模式。”陈家井村党支部书记冯旭介绍。农场内,“陇井香”榨油坊尤为引人注目,该榨油坊的名字取自甘肃省“陇原大地”与“陈家井村”,由村上自筹资金并衔接中央资金修建,采用物理压榨工艺,生产的胡麻油以“零添加剂”为卖点,虽然目前主要在新区范围内销售,但已尝试向高端市场拓展,生榨胡麻油在本地售价8元/斤,而生榨高端产品在北上广等地可达36元/斤。
农场通过“土地入股+出租”的模式盘活资源,28个棚改项目空置院落以集体合作方式流转给企业,村民既能获得租金收入,又能在农场务工。附近200多村民和移民在蘑菇基地和农家乐实现就近就业,月均收入4000余元。每到周末,亲子采摘、骑马体验等项目吸引大量游客,2024年生态农场及村集体营收达6300万元。农场还开发星空屋民宿、露营基地等,原本沉寂的乡村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广阔露营地与农田之间,两座独特的庭院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其中一家名为“新康居”,是一家以舟曲当地特色菜与青稞酒酿闻名的藏式风情农家乐,同时也是村生态农场中独特的经济模式——庭院经济的代表。

庭院经济手工作坊 马可/摄
冯旭认为,村生态农场之所以能够在农文旅融合建设中拔得头筹,其优质的服务理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是价格亲民,6个人如果来这里吃大盘鸡,再加几个菜,一共也不过花上300多块钱,价格很实惠很亲民。游客来这里也不会有什么经济上的顾虑和负担,吃喝玩乐都很便宜。其次是服务意识到位,未来,客人在屋里吃饭的时候,我们将会提供充电和洗车服务;游客玩好了,车也洗好了充满电了,这些都是免费的附加服务。
在发展经验上,冯旭说:“之前都没有农家乐,我们带着村民,实现了从0到270万的收入突破,老百姓愿不愿意做,肯定还是要看成效。”
除了优质的生态环境,秦东生态农场还具备一个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即交通便利。“比如游客要去青甘大环线,实际上从中川机场到我们这里要比去兰州市区更近,只有十几公里的直线路程,火车的话,前面不远处就是秦王川站,打个车就来了。一个浙江的老板在我们这里做了一个类似于休整驿站的项目,让这里成为旅游的一个中转站,从我们这里出发去张掖、武威、白银,走高速都很方便。”交通优势让秦东生态农场具备了巨大潜力,未来的发展将不可限量。冯旭说:“希望未来能够将秦东生态农场打造成青甘大环线旅游中转站的名片,让更多游客都能体验到原生态的农场生活,呼吸清新的空气,在养眼的绿色田园中休憩。”
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乡村文明新风貌
村里每季度开展“美丽庭院”评比,由村社干部组成评审小组,从院外整洁、院内卫生等方面进行考核,获评家庭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积分制度还延伸到志愿服务领域,村民参与捡垃圾等活动可累积积分。在村委会,有专门的积分超市,其中有抽纸、洗衣粉、床单等日常用品。村里还是老人居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升乡村风貌,也能切实地帮助到这些村民。在教育激励政策上,村里正在规划未来对考上一本的学生奖励3000-5000元不等的奖金,既能为村里的学生解决一些教育成的压力,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表彰作用。
在乡村的移风易俗建设中,陈家井村在乡村风貌改造与乡风家风建设中都做得十分突出,“二十四孝”图与“移风易俗三字经”等文化墙随处可见。村里有一个900平米的法治广场,广场四周设有民主法治宣传板与反诈宣传墙,还有一整面墙的村规民约,平时也会在此举办一些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法治广场村规民约墙 马可/摄
在乡村风貌的改造上,冯旭强调了他的工作理念,即“一村一品”。走进陈家井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干净整洁,泥土路少了,但原生态的乡村生活环境又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留。“我们村里常住人口少,又没有特别多的旅游项目,没必要千篇一律地进行旅游村的建设,乡村建设就本着一个理念,就是明确你的乡村定位是什么。咱们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通的村子,我们只要把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改善一下,让村里的人过得舒服,有钱要花在刀刃上”。除了将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以外,村子里还进行了防洪护坡的建造,既美观又能防止灾害的影响,尽可能地保障村民的生活质量。
村中还设有新区唯一一个村级退役军人广场。通过宣传十大英模和退役军人再就业等服务保障措施,让村民感受到参军的光荣使命与重大责任,同时也鼓励更多年轻人参军,保家卫国。

退役军人广场宣传墙 马可/摄
乡村公共服务:构建便民惠民服务网
陈家井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实用性与人性化结合。在生态农场入口处,工会劳动者服务驿站为游客和务工者提供休息区,“中午吃饭、热饭都很方便,主要就是提供一个短暂休憩的地方。”冯旭介绍。村内还设有残疾人辅助设施,为行动不便的村民提供轮椅、拐杖等器具。
农家书屋藏书丰富,透过窗户能看见其中摆放整齐的书籍。日间照料中心则为老人提供娱乐、看电视的场所,“我们在里面装了电视,让村民也能听听新闻,传输些正能量。”冯旭说。

农家书屋内部 马可/摄
村委会设立了多个部门,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之家等;同时设立了便民服务热线,定期走访,了解群众情况,为村民提供切实的公共服务。如此扎实的群众服务工作,也让陈家井村获得了“兰州新区乡风文明示范点”“美丽庭院示范村”“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甘肃省卫生村”“全省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示范村”和首批“甘肃省和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乡村生态建设: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陈家井村的生态建设贯穿于农场运营和村庄规划全过程。食用菌大棚采用锯末、羊粪等有机肥培育菌棒。
村庄绿化从无到有,如今每个社都配有公共卫生间和绿化带。“过去没有绿化意识,现在旅游发展了,配套设施必须跟上。”冯旭说。在陈家井村内部,环境建设秉持着“四小园”理念,即在院内、院外、家门口和公共区域都要布置大小各异的菜园子和小花园,这既能够让村民保持传统的乡村耕种生活习惯,也为乡村绿化提供了很大的助力,整个村庄都蔓延着清新的绿色与花香果香。
为吸引年轻人,农场正探索网红打卡点建设和草坪婚礼场地建设,“现在年轻人喜欢自然风景,婚纱照、婚礼都可以在这里举办,吃喝玩乐购一条龙服务。”共享菜园项目也深受欢迎,市民花200-300元即可承包一块土地,体验从锄地到采摘的全过程。
从生态农场的油香四溢到村庄院落的整洁美观,从移风易俗的深入人心到公共服务的便民惠民,陈家井村正以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如冯旭所言:“乡村建设要立足本村实际,让老百姓生活舒服,这才是根本。”这个西北村落,正以独特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马可,指导教师秦冬雪、张艳彬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1【重走西北角】洛川苹果试验站:科技赋能苹果产业迭代升级促增收
- 2025-07-11【重走西北角】老戏新篇薪火相传——定西市百花演艺闯出传承创新路
- 2025-07-11“技能大师开讲啦”影响力持续攀升
- 2025-07-11镇原:多维度优化服务 激活营商环境“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