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致富红牛“畜”势而上 乡村振兴“牧”歌嘹亮

晨光熹微,华亭市东华镇黎明村红牛养殖基地早已苏醒。添草、拌料、清棚……“牛倌”们的身影在棚舍间穿梭忙碌,开启了一天的劳作。“发展牛产业,路子正、前景好,大伙儿心里有底,干劲儿十足!”东华镇干部苟凌云的话语里透着笃定。
华亭,这片被列为甘肃省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和中药材、干果生产基地的沃土,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正将畜牧产业作为强农富农的重要引擎。结构调整、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系列举措精准发力,奏响了产业兴农的强音。
走进东华镇千头红牛养殖基地,崭新的牛舍令人眼前一亮。“项目前年3月动工,10月就投入了使用,”苟凌云边走边介绍,“占地30亩,投资2300万元,建起了3座现代化双面肉牛育肥棚,足足1500平方米。管理用房、隔离牛舍、繁育牛棚、青贮池一应俱全。”放眼望去,一排排灰墙灰顶的牛舍整齐划一,宽阔气派。消毒室、草料室、贮备室、繁育室井然有序,这里俨然成了红牛的舒适“新家”。“看,目前基地里‘住’着600头红牛呢!”苟凌云指着生机勃勃的圈舍说道。
跟随苟凌云的脚步,感受着养殖基地的蓬勃生机。这样的场景,在华亭并非孤例。“像这样成规模的集中养殖基地,如今每个乡镇都有好几处。”市畜牧兽医局负责人杨海亮接过话茬,道出了发展的“华亭模式”:“我们坚持‘人畜分离,小群体、大规模’和‘适度规模发展’,按照‘政府补贴建场、群众分户养殖、合作社管理运营’的思路推进。”他列举着成绩单:投资6685万元新建千头红牛养殖基地1处,新(改)建百头以上人畜分离养殖小区11个;培育产业强镇1个、养牛重点村6个、标准化示范场12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236户……数字背后,是红牛产业蓬勃发展的坚实足迹。
“只要政策支持到位,路子走对了,‘牛’产业一定能带着乡亲们过上真正的‘牛’日子!”苟凌云信心满满。他如数家珍地列举着受益者的名字:裕光村的张永乾、高红民、严吴亮,建沟村的李建军、李建杰、包海平……这些曾经戴着“穷帽子”的乡亲,如今靠着养牛走上了致富路,成为带动一方的鲜活榜样。
养牛要兴旺,饲草是根基。深谙此道的华亭市,大手笔投资3500万元,打造饲草产业“硬支撑”:一座年产6万吨的全价饲料加工厂拔地而起;一座5000吨全发酵保鲜饲料气调库正在加紧建设;反刍和畜禽全价混合料、颗粒质料、包裹青贮饲料三条生产线高效运转,为红牛精心调制着营养均衡的“美味口粮”。“我们年可生产反刍饲料6万吨,收储杂交构树、全株玉米等包裹青贮饲料1万吨,实现年产值2亿元,带动群众饲草种植超过3万亩。”市优质饲草产业园负责人刘宝龙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在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的道路上,华亭更描绘出一幅绿色循环的生态画卷。全面推广的“畜—肥—饲”三位一体体系,将畜禽养殖、有机肥生产、饲草料种植完美链接。4条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线、2家有机肥生产企业高效运转,规模养殖场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分别高达100%和90%,年产优质有机肥超2万吨。与此同时,年均青贮玉米秸秆和各类饲草料30万吨,秸秆饲用率突破85%,资源循环利用的链条日益牢固。
“优质饲草料全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型,”杨海亮描绘着蓝图,“反刍动物饲料生产线已投料试产,5000吨气调库主体建设正酣。我们还推行‘分户种植、集中流转、订单收购’模式,依托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种植粮改饲4.1万亩、构树1万亩、紫花苜蓿4.5万亩。全市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已达9.6万亩,初步构建起粮经饲统筹、种养加结合的绿色循环发展新格局。”
致富红牛“畜”势而上,乡村振兴“牧”歌嘹亮。华亭市以集群化养殖夯实根基,良种化繁育提升品质,品牌化推销开拓市场,科技化支撑注入动能。在延链、补链、强链的奋进号角中,一头头健硕的红牛,正成为乡亲们鼓起钱袋的“致富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牛劲”!
通讯员 张小兵
- 2025-07-10靖远:硒砂瓜喜获丰收 “甜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 2025-07-09【甘快看·重走西北角】咸阳袁家村:“新村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 2025-07-09【重走西北角】兰州新区西槽村:以“三变”改革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 2025-07-09庄浪柳志成:25年深耕红牛产业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