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放暑假 安全不下线

原标题:“神兽”放暑假 安全不下线 专家、律师联手支招 家长请收好这份“护娃秘籍”
暑期即将到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陆续向学生和家长推送暑期安全教育通知书。从幼儿园孩子的居家监护、外出游玩安全,到中小学生的交通出行、防溺水警示,再到大学生兼职实习中的权益维护,暑期安全与维权的议题贯穿孩子们的假期生活。近日,记者结合多地发生的典型安全事件与维权纠纷案例,特别邀请心理学专家(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赵雪花)及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泽华组成顾问团,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活动特点,梳理出涵盖居家防护、户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场景的风险点,并附上具体应对措施与法律维权路径,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打造一份实用性强、覆盖全面的暑期安全指南。
幼儿园/小学阶段
人身安全与托管责任
案例一:校外托管机构安全事故
暑期许多家长选择托管机构照管孩子,但部分机构存在设施老化、人员看管不到位等问题,易引发摔伤、烫伤等安全事故。
律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托管机构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对学生负有安全保障义务。若因设施维护不当、工作人员失职导致孩子受伤,机构需承担侵权责任,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等损失。
中学阶段
行为安全及活动安全
案例一:未成年人骑电动自行车
引发交通事故
中学生对电动自行车危险性认知不足,违规载人现象增多,易引发交通事故。
律师:初中生未满16周岁骑行电动车,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72条(属禁止性行为);电动自行车仅限载1名12岁以下儿童,载同龄同学属双重违法;操作不当(如逆行、闯红灯)直接导致事故,构成重大过错。若事故中机动车无过错,骑车人及其监护人需承担主要责任。此外,若家长默许或未妥善保管车辆,需自担主责;若车辆系借用,出借人可能承担补充责任。
案例二:网络充值、打赏纠纷
中学生接触手机、电脑机会增多,部分孩子易出现大额充值、打赏主播等行为。
律师:小学生通常年龄在6至12岁之间,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岁以上)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岁以下)。当有证据证明充值行为系未成年人所为,且未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时,游戏公司应当承担退款责任,拒绝退款缺乏法律依据。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可能会考虑家长对手机、支付密码的保管是否存在疏忽,家长的过失通常不能完全免除游戏公司的退款责任,但可能会影响最终退款的比例或金额。
大学阶段 实习骗局与权益保护
案例一:兼职劳务纠纷
大学生兼职时,常因未签订正规劳务合同,缺乏明确书面约定,在薪资、工作时长、劳动条件等方面易与雇主产生纠纷。一旦发生争议,学生往往因证据不足而处于劣势。
律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劳务合同的相关规定,虽然大学生兼职多形成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但双方口头约定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学生能通过聊天记录、录音、工作打卡记录等方式证明当初约定的内容,雇主无故克扣工资属于违约行为,学生有权要求雇主按照约定支付报酬。若协商不成,学生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通过民事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案例二:网络诈骗与信息泄露
大学生暑期求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网络平台、钓鱼链接等手段骗取学生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或进行信息售卖。
律师:此类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如果学生遭遇诈骗,诈骗者还将触犯《刑法》中诈骗罪相关条款。如平台内部员工倒卖数据,平台需承担雇主责任;若黑客攻击导致泄露,平台因未履行加密等防护义务仍需担责。学生一旦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或遭遇诈骗,应立即报警,可要求侵权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
案例三:实习押金与服装费纠纷
一些企业或中介利用学生求职,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事后通过苛刻条款克扣或拒绝返还。
律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虽然实习关系与劳动关系存在差异,但对于具备一定劳动属性的实习(如接受单位管理、提供实际劳动),上述禁止收取押金、服装费的原则同样适用。收取费用必须全额退还(即使合同有约定,该条款因违法而无效)。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规定,机构以虚假承诺收取费用且未提供对应服务(如未发放服装),构成违约,学生有权要求返还费用并赔偿合理损失。学生可留存缴费凭证、双方沟通记录、实习安排等证据,向机构所在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违法收费)、市场监管局(举报欺诈)投诉;协商无果时,可通过民事诉讼主张返还费用。
风险提示:凡提及“内部名额”“保岗留用”“高额返费”的,可能是骗局。签订实习协议前务必审查重点条款,明确岗位、工时、报酬、离职条件(即使名称为《实习确认书》也需签订),重点排除“服务期违约金”“未满时长扣费”等霸王条款,拒签空白合同,任何待填写处均应划掉或注明“无内容”,不交押金、不买工装、不付培训费;对要求先行缴费的单位保持警惕。
心理学专家
家长要做安全引导者
孩子们在暑期的安全问题,如何重视?心理咨询师赵雪花认为,首先家长应做孩子安全的引导者,而非“安全监控者”。假期安全十分重要,一方面,学校监管缺失后,孩子对外部危险的认知不足,易出现危险;另一方面,家长因工作难以时刻照护孩子,增加了安全隐患。在假期中,孩子们常常会遇到如下安全隐患:
物理安全:警惕“熟悉环境中的疏忽”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在家、在小区里玩很安全”,但心理学上有个“风险感知偏差”——越熟悉的环境,人越容易放松警惕。比如孩子独自居家时,可能因好奇触碰电器、化学品;在小区玩耍时,会高估自己对器械的掌控力(如爬高、追逐时忽略障碍物)。建议家长不要只说“别碰”,而是带着孩子一起做“安全复盘”:比如看完安全教育视频后,让孩子说说“如果插座漏电,第一步该做什么”,以强化其风险预判能力,因为孩子对自己“推导”出的规则,执行意愿会更强。
网络安全:注重预防两类陷阱
青少年对冲动控制和长期规划能力较弱,很容易陷入两类陷阱:一是“即时快感陷阱”,如无节制刷短视频、打游戏,过度沉迷会导致生物钟紊乱、情绪暴躁,引发亲子冲突;二是“认同陷阱”,如被网络社群的“归属感”裹挟,参与不良活动(如校园贷、非理性追星)。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网络使用清单”:如每天留1小时“无屏幕时间”,一起做户外运动;遇到陌生信息时,鼓励孩子“先问三个问题——他想让我做什么?我能得到什么?背后可能有什么风险?” 用这种“慢思考”对抗冲动。
心理健康:警惕“假期心理落差”
有些学生在假期前计划“要读完10本书”“要瘦10斤”,但实际执行中容易懈怠,进而自责;还有些学生因父母忙于工作,独自居家时感到孤独,情绪低落。这时候,“接纳不完美”很重要。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弹性计划”:把大目标拆成“每天读20页书”“每周运动3次”,完成了就肯定,没完成也不苛责;如果孩子抱怨孤独,家长不妨用具体的陪伴回应其情绪。
社交安全:建立“温和的边界感”
假期学生和同学、朋友的线下互动增多,比如聚餐、出游,这时候要注意“边界感”的培养。除了大家常见的物理安全外,心理安全也很重要且易被忽视。孩子可能因缺乏关爱而抑郁,或因作业压力而焦虑,还可能在外寻求情感寄托,甚至与陌生人建立不健康关系。因此,家长要认识到心理安全不仅是预防抑郁或焦虑,更要给予孩子足够关爱与沟通。
赵雪花建议,家长可给孩子安排既能消耗能量又能提升专注力的活动,如军训、旅游、专注力训练等。关键是避免孩子长时间无所事事,以防陷入精神空虚或接触不健康内容。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可能因性萌动或情感问题产生心理波动。家长需要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孩子内心,避免孩子在外出现各种安全问题。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晓婧
- 2025-07-11抵制高额彩礼 树立文明新风 兰州新区瑞利社区开展专题宣讲活动
- 2025-07-08武威市凉州区丰乐镇开展防汛抗洪应急演练
- 2025-07-08我国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
- 2025-07-03安宁区检察院以案释法 擅取“无人看管”财物或构成盗窃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