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是我家】一碗热饭的温度——山丹县织密“15分钟养老助餐服务网”,让幸福触手可及
在山丹,一碗热饭不仅能暖胃,更能暖心。
每天中午时分,走进仁和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食堂,热气腾腾的饭菜香扑鼻而来,老人们有说有笑地围坐在桌前,像极了儿孙满堂的家宴。
“白菜粉条肉、清炒油麦菜……热乎着呢,看着就有食欲!”75岁的董世良笑着说,“孩子常年在外,以前一个人吃饭总是随便凑合,现在楼下就是食堂,8块钱吃得好、吃得饱,政府真是替我们老年人想得周到。”
像董世良这样的老年人,在山丹县已经有1500多人每天通过助餐点享受到了“家门口的热饭”。他们当中,有人选择在食堂用餐,有人则由志愿者把饭菜送上门,无论是堂食还是送餐,每一顿都热气腾腾、真情满满。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助餐服务点变身“幸福食堂”
走进龙首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明亮整洁的餐厅、排列整齐的桌椅、干净卫生的餐具,无一不透露着用心。午餐时段,食堂里人头攒动,老人们有序排队、轻声交谈,工作人员穿梭其中,送菜、添饭、收拾桌面,一切都井然有序。

“这儿不光饭菜可口,还有家的味道。”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边吃边说,“还能和熟人聊聊天,比一个人在家强多了。”
这些老年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更成了他们交友、交流、休闲的“第二客厅”。饭点一到,仿佛一声号令,大家不约而同走出家门,围炉共食,其乐融融。
“15分钟养老助餐圈”背后的细致用心
从一个点到一张网,“吃饭问题”系统解决
老年助餐服务,是“小饭碗”里装的“大民生”。
近年来,山丹县以解决老年人“吃饭难”为切入口,坚持“兜底+普惠”两手抓、“公办+民办”两轮驱、“建设+运营”两推进,持续构建高效便捷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

目前,全县已建成30个老年助餐服务点,基本实现城区及周边“15分钟步行服务圈”全覆盖,日均服务人次达1500人。同时,通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将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村级互助幸福院、城乡日间照料中心等功能资源整合利用,串点成线、连线成网,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养老助餐服务网”。
不仅如此,为了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山丹县还因人施策,推出差异化补贴政策,对特殊困难群体实行兜底保障,对一般老年人给予普惠支持,让“人人吃得起、顿顿有热饭”。
“智慧养老”让服务提质升级
一块屏幕,一次“刷脸”,吃饭也能“高科技”
在部分服务点,老年人只需“刷个脸”,就能完成点餐与结算。后台系统自动记录就餐数据、补贴金额、服务频次,实现了数据可追踪、流程可监管、服务更高效。

山丹县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安装人脸识别系统21套,助餐补贴从手工登记升级为“精准发放”,既提高了效率,又保障了公平性。同时,平台还能提供快捷配送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确保服务“不落一人”。
这一份“看得见的科技力量”,正将冷冰冰的技术转化为暖融融的民生温度。
一餐热饭,一份守护
把实事办进百姓心坎里
“每天吃得香、吃得好,人也有精神了。”“食堂就是我的‘家外之家’。”“饭香情更浓,感觉又回到年轻时单位的食堂了。”……

老人们一声声朴素的话语,串联起了山丹县推进养老助餐服务工作的缩影。这是一项看似微小却关乎千家万户幸福的民生工程,更是一份政府为老服务的温情答卷。
从“吃得上”到“吃得好”,从“有保障”到“有尊严”,山丹县正用一张张热气腾腾的餐桌,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注入浓浓暖意,托举起幸福“食”光。(李姗姗 董力玮)
- 2025-07-02【祁连山下是我家】视频‖追着风,策马山丹马场!
- 2025-07-02祁连山下是我家|巡山奇遇记:邂逅岩羊一家的温馨时刻
- 2025-07-01祁连山下是我家 | 张掖:探索麦田套种新路径 无人机巧播“增收籽”
- 2025-07-01【祁连山下是我家】“春赏花夏品瓜”——甘州生态农业巧打“轮作牌”激活乡村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