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甘快看】天水:第四城复兴之问① 新型工业强市的“强势”之路怎么走?

2025-05-19 20:12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编者按:

  2024年,天水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3:21.7:60.0,地区生产总值952.25亿元,在甘肃十四个市州中排名第四。

  天水曾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先后有37家企业从各地内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公开资料显示,1990年至2003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天水始终稳居甘肃第二。

  2024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在天水调研时寄语:“要精准发力破局突围,立体施策加速追赶,努力在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重铸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之下,甘肃省委省政府赋予天水的使命任务是:未来一个时期,天水市要着力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陇东南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

  铃响交卷!天水需要以更大决心和紧迫感推动“三区一地一中心”的落地见成效:新型工业强市的“强势”之路怎么走?年度出圈第一城如何连笔快写?山地农业深耕细作的发力点是什么?生态“优等生”怎样当好“两山”答卷人?区域产业协同的大格局如何“链”成?

  时间,把辉煌写进历史,用答卷照亮未来。5月19日起,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天水:第四城复兴之问】系列报道,看天水如何不负热爱、不负时代!

  央广网兰州5月19日消息(记者李红军)在甘肃省天水工业博物馆的厂牌墙上,一个个“三线建设”时期撑起天水工业脊梁的企业名称,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工业史的光荣与梦想。

  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天水是甘肃省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城市。时至今日,“三线建设”时期迁建天水的37家企业虽然仍有34家在生产经营,但天水工业的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统计显示,2024年天水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8.3:21.7:60.0。

  令人欣慰的是,2024年,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位居甘肃省第一位;同期,《甘肃省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2024》显示,天水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90.48%,同样居全省第一位。

  从老工业基地淡出全国工业版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崛起,天水新型工业强市的“强势”之路怎么走,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老工业基地向“新”而行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西部重要工业基地。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先后有37家三线企业从各地内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奠定了天水工业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全国大部分企业销售不旺,生产急剧下滑。天水的工业企业同样受到巨大冲击,其工业城市地位逐渐消失。

  游客在天水工业博物馆参观(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天水‘三线’企业没落除了外部客观因素之外,还存在诸多自身原因。”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毛锦凰认为,天水“三线”企业建厂时强调“靠山、分散、隐蔽”,厂区选址多位于偏远山区,既缺乏水电基础设施又造成车间分散,地理封闭性导致运输成本高、市场响应能力弱;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中,企业封闭运行,忽视技术研发投入,产品更新换代跟不上市场需求。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老工业基地实现复兴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出路。

  位于清水县黄门工业园的华贸复合陶瓷耐材一体化综合循环利用项目,是该县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引进落地的清水历史上投资体量最大、投资强度最高的招商项目,由山东华贸控股集团投资建设。

  “项目总投资24.7亿元,总占地面积517亩,规划建设碳化硅冶炼、深加工、石墨化生产线12条,配套建设研发、办公等附属设施。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产碳化硅及其制成品30万吨,年销售额约50亿元,纳税超2亿元,带动就业1200人以上。”山东华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徐瑞说,当前正在扎实推进复合陶瓷耐材项目满产达效,聚力打造西部最大的复合陶瓷耐材一体化产业基地。

  华贸(甘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碳化硅(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2024年,天水上心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天水经开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该公司主要从事干细胞医学再生领域的研究、临床转化、技术服务以及产业化开发,推动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融合。经过一年的建设,目前公司10层综合体大楼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标志着天水上心同干细胞库即将落成。

  天水上心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峰说:“我们致力于打造西北地区标杆性细胞资源库,引入了5G人工智能存储系统和区块链技术,构建智能化细胞存储库,实现数据全流程可追溯,为精准医疗奠定坚实基础,对天水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天水市引进建成了杰瑞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华天科技汽车电子产品生产线、中科福德20万台空气源热泵等项目相继开工,天光半导体高可靠分立器件塑封生产线等项目进展顺利。

  在布局未来产业方面,天水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服务+制造+应用”全链条数字经济产业。遂弘科技弘信电子人工智能算力协同产业化平台项目从洽谈签约到落地投产仅用了6个月时间,2024年完成产值23亿元,以“龙创智谷·信创产业园”为品牌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择一域所长提速超车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作为天水市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该产业被寄予了天水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希望。

  “目前,天水市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封装测试为核心,芯片制造、电子元器件、引线框架等为基础的百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完成总产值211.6亿元。”天水市工信局副局长吴军林说。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是国际第六、国内第三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领军企业。日前,记者走进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的无尘车间,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生产环节紧密衔接,工人各司其职,正紧张地忙碌着。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生产车间一角(央广网发 张文都 摄)

  芯片封装是华天的核心业务,先进封装技术让芯片更好应用于新兴前沿领域。5G通信基站、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可穿戴设备、AI存储、AI计算MCU、光伏产品电源管理、绿电能源储能电源管理……这些都是华天封测的芯片“大显身手”的领域。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已经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工程部部长助理权振泰说,未来,华天电子集团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抓手,对标国际一流企业,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封测行业第一品牌。

  和华天电子集团一样,成立于1969年的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也是一家“老三线”企业,该公司是目前甘肃省唯一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及测试全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

  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文军说:“天光公司以通用逻辑电路为特色,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54系列电路最为齐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

  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记者了解到,以54系列逻辑电路为代表,天光公司研发的驱动器、接收器、射频中频放大器等多款高可靠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配套于东方红系列、嫦娥系列、载人飞船、北斗卫星等国家重点项目数百余项,解决了“卡脖子”技术数十项。其中成功为神舟十八号、十九号配套了高性能、高可靠性集成电路产品,在监测、电源、遥感、通信等方面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近两年,我们对检测中心和封装中心净化厂房进行了全面改扩建,不仅升级了设备,还大大改善了车间环境,为保障产品质量持续稳定保驾护航。”李文军介绍,公司最新的陶瓷封装生产线,把裸芯片通过封装进行组装加工,整个设备是自动化的,制造工序也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同时,作为无尘车间,这里的净化等级也已达到了万级。

  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天水市组织开展重点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近两年实施华天集成电路高可靠性封测等“三化”改造项目62个,累计完成投资129.1亿元。

  此外,为进一步做强集成电路产业链,天水市制定了《天水市建设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实施方案》,着力打造以华天电子集团为龙头,带动天光公司、二一三电器集团等企业发展,壮大以集成电路封测为核心的产业体系规模,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集成电路封测产业产值达到330亿元,建成中国西部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

  工业创新促长链善舞

  天水市发改委副主任杨建成介绍,2024年,天水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66.37%,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27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

  始建于1966年的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天水海林轴承厂,目前年产各类圆锥滚子轴承达到5000多万套,产值8.1亿元。

  作为海林公司的中枢大脑,技术创新中心近年来承担了省市科技项目达到15项以上,并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西安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在“产、学、研、用”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近年来,公司以技术升级为引领推动企业转型发展,轴承产品从原先的单列产品向双列、多列,组合化、单元化的方向发展。”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文奎介绍,其中,卡车轮毂单元总成、轿车轮毂单元、30万公里免维护等一系列“专精特新”产品成功研发上市,部分产品实现了替代进口。

  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是“三线建设”时期于1969年从沈阳迁建天水的企业,厂名中的“二一三”因1958年2月13日毛主席视察沈阳老厂而得名。

  多年来,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通过“内引外培”方式,筑巢引凤吸纳高层次人才,100多人的研发团队、30多个项目研发部紧盯不同行业,针对电器元件的行业需求,攻关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同时,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载体,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在产品研发方面突破诸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礼宁介绍,自2019年以来,集团每年研发费用率均超过了5%,研发系列产品34种,取得专利100余项,其中“国产化替代智能接触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拥有核心专利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GSC5新一代接触器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企业技术中心被授予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

  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部分产品展示(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目前,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不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和适用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杨建成坦言。

  吴军林表示,2025年天水市将全力争创全国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加快建设4大产业园,发展壮大6大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形成“一区一城四园六集群”工业发展布局,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针对天水工业产业链“两头在外”的瓶颈,毛锦凰建议,强化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载体的承载能力,通过建设专业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政策层面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土地、税收等配套支持,以更灵活的模式吸引新兴产业落地。克服财政压力、人才流失等挑战,可探索与西安共建“飞地园区”,或争取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通过区域协作弥补资源短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