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小芦笋种成“致富笋”?——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一线见闻
原标题:将小芦笋种成“致富笋”?——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一线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丈量、割采、归置……一上午的工夫,采摘工宋淑平的脚印已遍布半个大棚,采摘的新鲜芦笋一次又一次装满了手提篮。
“你看,长到这把刀子长的芦笋就可以收割,大概30多厘米。这活简单、不累,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比工地上搬砖强多了。”腼腆的宋淑平笑言。
54岁的宋淑平是会宁县刘家寨子镇寨柯村村民,之前一直在工地打工。为了照顾在县城读书的孩子,去年她来到县城,在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当芦笋采摘工。
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会师镇南什村,由天津市和平区于2022年通过东西部协作招商引进,2023年投产,主要发展芦笋产业。这个“城边边”的农业园,每年吸纳100余人务工。
“蔬菜之王”芦笋缘何进入会宁的农业产业图谱?
“芦笋抗旱、耐寒,会宁的气候、土壤、光照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条件都适合芦笋生长,培育出的芦笋产量高、品质好。”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甘肃中慧高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彬介绍。
“更重要的是,地方的招引力度很大,对我们企业的扶持力度也很大。”刘洪彬补充说。
刘洪彬所在的这家山东企业,有着丰富的芦笋种植经验。政府部门多次赴企业考察交流,最终成功引进该项目。项目按照“企业自主建设、政府奖补支持、园区资产共持、经营利润分红”的模式运营,分三期建设,一期已建成316亩的产业园核心区。
走进产业园,日光温室整齐排列,一簇簇芦笋茁壮生长,自动化灌溉装置、微型气象站、太阳能防虫系统等设施让整个园区看起来科技感十足。
产业园建设有6座薄膜连栋温室、25座日光温室和3座育苗温室,搭建了智慧农业大数据综合管控、智慧农场管理、农产品追溯等平台,覆盖农业物联网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园区全部应用智慧农业新技术,成本降低约40%,效率提高了70%左右。”刘洪彬说。
芦笋为多年生作物,1年种植,3年进入丰产期,可采收15年,每年的采收期从3月开始,持续至10月。
据刘洪彬介绍,园区选育的是符合当地种植环境且性状表现最优的品种,主要有中慧一号、鲁芦笋七号、新世纪种苗等。去年,产业园亩产达到1000斤,年产量10万斤。今年预计亩产2500斤左右,产值超300万元,明年进入丰产期后,亩产可稳定在3500斤左右。
“光靠园区这300多亩的示范种植还不够,必须要大力推广,规模种植,做‘农头工尾’的文章。”刘洪彬深谙芦笋“产业经”,先后在会宁的柴门镇、韩家集镇、大沟镇等5个乡镇推广芦笋种植,与合作社、种植户签订高于市场价格5%的保底收购价格,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培育本地芦笋种植能手,目前已推广种植500余亩。
园区布局了一条完整的芦笋产业链条,涵盖育苗、种植、加工,林林总总,预计年收益1800万元。“达到一定种植规模后,我们将投入更多精力生产附加值更高的芦笋茶、芦笋饮料等产品,提升芦笋产业的含金量。在地方的关心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有信心把芦笋产业打造成为会宁县的富农产业。”刘洪彬表示。
- 2025-05-15白银市会宁县多措并举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提质增效
- 2025-05-14奏响“富民曲”绘就“好丰景”——会宁县农业特色产品发展侧记
- 2025-05-13同心育人点亮教育之光——会宁县创新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
- 2025-05-12白银市会宁县党建引领物业服务和社区治理“双提升”






